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第一动力”驱动乡村振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1-16 21:15:18 责编: 刘东伟
0
郑重声明:1、凡安徽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安徽新闻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安徽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去年一年,我省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代表委员纷纷点赞。新的一年,农村改革该向何处发力,农民如何分享更多红利,代表委员畅所欲言,共谋良策。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去年一年,我省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代表委员纷纷点赞。新的一年,农村改革该向何处发力,农民如何分享更多红利,代表委员畅所欲言,共谋良策。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化粮经比例,增加优质绿色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表明我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 

“要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优势品牌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创业农业。”程备久委员呼吁。“农业生产要紧盯消费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结构,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杨增权委员说。

“去年,全省建立优质水稻、小麦专用粮食生产基地1455万亩,增长3个百分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70万亩,增长77.8%。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14个,总数达5872个。”卢仕仁委员认为,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要从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入手,对积极使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源头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孙伟亮代表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把优质粮工程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王平信代表说。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继续着力稳固粮食产能,以“两区”为重点,再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确保201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80亿斤左右。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到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00万亩,培育700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2.4亿人次。

围绕放活经营权深化“三权分置”改革,释放土地活力

去年,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流转率4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以上。这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李立虎委员认为“在土地流转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招商轻监管问题,流转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他建议,要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规模要与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引导金融资本下乡,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及时处理土地纠纷。如何让普通农户更多参与到大生产中,分享更多收益?“倡导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朱新中委员建议。

要推进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才能放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为化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路径。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底,涡阳等10个县(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基本完成,农地抵押贷款余额1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8.5%。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土地经营权贷款试点”。

王庆武代表认为,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必须审慎稳妥推进。李宏鸣代表建议,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宅基地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今年将在进一步落实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备案制度,发挥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作用,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指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以“三变”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连日来,“‘三变’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口中的高频词汇。 

“加速乡村振兴,让农民有奔头。”方国代表认为,“三变”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也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去年全省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数的35.6%,人均分红100元;3752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占总数的22.8%,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1000元。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开展改革的村分别达到40%、30%,让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焕发勃勃生机。”

苏静委员表示,我省自2016年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在改革的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极端性成效,但是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体系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合作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比如大部分地区承接主体的分配模式还主要以保底分红加收益分配为主,没有真正触及‘股份合作制’核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待真正建立。”

为此,苏静建议突出重点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将“三变”改革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推广“企业+集体+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培育和引导承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和产业融合发展。

彭代高代表介绍,2017年开始,他所在的潜山市塔畈乡体元村推进“三变”改革,让村集体受益、贫困户增收。村集体企业——福源公司整合村集体及农户手中闲置、分散的资源,发展白茶、猕猴桃和特色水稻种植。“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物流等产业,引导农户承包地、集体资产等,以股份合作的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合作,联建联营,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彭代高建议。

今年,应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扩大改革范围,落实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包租赁、委托运营、订单生产等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好做大优势产业;强化要素支撑,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更多集体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三变”改革。

史力 夏海军

热点关注 |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