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去年一年,我省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新的一年,农村改革该向何处发力,乡村振兴如何走在全国前列,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化粮经比例,增加优质绿色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表明我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
“要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优势品牌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创意农业。”程备久委员呼吁。“农业生产要紧盯消费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结构,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杨增权委员说。
“去年,全省建立优质水稻、小麦专用粮食生产基地1455万亩,增长3个百分点。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14个,总数达5872个。”卢仕仁委员说,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要从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入手,对积极使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源头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孙伟亮代表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把优质粮工程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王平信代表说。
今年我省将再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确保201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80亿斤左右。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围绕放活经营权深化“三权”分置改革,释放土地活力
去年,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流转率4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以上。这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李立虎委员建议,要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规模要与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引导金融资本下乡,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让普通农户更多参与到大生产中?“倡导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朱新中委员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土地经营权贷款试点”。王庆武代表认为,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我们要稳妥推进。李宏鸣代表建议,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宅基地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今年将在进一步落实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备案制度,发挥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作用,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指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以“三变”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
“加速乡村振兴,让农民有奔头。”方国代表认为,“三变”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也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去年全省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数的35.6%,人均分红100元;3752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占总数的22.8%,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1000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开展改革的村分别达到40%、30%,让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焕发勃勃生机。”
我省自2016年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在改革的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效。“大部分地区承接主体的分配模式还主要以保底分红加收益分配为主,没有真正触及‘股份合作制’核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真正建立。”苏静委员建议,突出重点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将“三变”改革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推广“企业+集体+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培育和引导承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和产业融合发展。彭代高代表说,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物流等产业,将农户承包地、集体资产等,以股份合作的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合作,联建联营,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
今年,应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扩大改革范围,落实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包租赁、委托运营、订单生产等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好做大优势产业;强化要素支撑,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更多集体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三变”改革。(记者 史力 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