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砥砺奋进创特色 “专业五能”育英才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特色发展

来源: 2019-11-13 14:49:43 责编: 武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60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引领,立足丰富的安徽省中医药资源,培养中药人才,持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能识药、能制药、能用药、能评药、能创药”的专业能力培养为特色、培育应用型兼具创新性的高素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内涵,析中药人才能力培养之理

安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造就了“北华佗,南新安”的辉煌中医药历史,孕育了种类丰富的中药资源,为中药学人才培养奠定了深厚基础。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安徽省最早和全国较早开办中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1974 年开设中草药班,1979 年开办中药学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中药人和怎样培养中药人”这一核心问题,不断思考,改革实践。

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学校为更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解决中药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问题,着力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人才,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梳理出中药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五项能力的供需脱节,即其一,药源不知宗,急需辨别中药、学会采集的识药能力;其二,制药失传承,急需懂炮制加工、明传统制剂内涵的制药能力;其三,用药不姓“中”, 急需善用中医药理论指导实践的用药能力;其四,质评无特色,急需传统与现代评价技术相结合的评药能力;其五,创药难出新,急需有创新精神,会科研、懂开发的创药能力。  

据此,学校提出了强化中药人才“专业五能”业务能力培养目标,即能“识”药,用本草沿革的历史眼光识中药,识得药用植物、中药材、中药饮片。能“制”药,会传统工艺,懂现代技术,懂种植、懂炮制加工、懂药物制剂。能“用”药,知药性功效,懂中药配伍,会临床应用。能“评”药,建标准,控质量,评疗效,评安全。能“创”药,激发新思维,开发新产品,促进新应用。基于中药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长期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这一中药专业人才业务能力培养目标,为我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持续改革,构“专业五能”培养理论实践之基

围绕中药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在国家教育部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并重”“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了传承、创新、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中药学专业人才“专业五能”培养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经典传承课程,强化学生中医药思维;围绕五种能力构建核心课程群,在实践教学中,设立“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设计”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建立“课程见习-小学期实训-毕业实习”一体的实训实习环节。在第二课堂中,建立“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专业相关实践”结合的特长发展环节。

彰显特色,铸应用导向传承创新之魂

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培养“专业五能”的特色做法,也将“重传承、强创新、导应用”的中药事业发展之魂融入其中。

——实物实地生动教学。学校构建了依托“中药资源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合肥大蜀山-黄山野外实训基地-亳州中药材大市场”一体化的实物实地教学方式。中药标本馆有15万份馆藏腊叶标本和1500余种药材、饮片标本,结合全天候开放的资源中心,学生可手拿标本,听课识药,自主安排研习;药用植物园,引入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便可链接到数字化药用植物园,学习药用植物及相关中药知识;合肥大蜀山野外识药训练、黄山野外药用植物实训和亳州中药材大市场中药鉴定实训已坚持了30余年。学生眼看、口尝、手摸、鼻闻、耳听等五官识药的实物实地教学方式,丰富和内化了学生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科技创新反哺教学。学校依托中药学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重大学科,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重点学科,方剂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例如《药用植物学》课程组将科研成果如栽培菊花不同品种的拉丁名命名、天葵药材新类型的发现、太子参的初生结构研究成果等吸收进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中;《中药鉴定学》课程组将黄璐琦院士“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作为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延伸;《中药药剂学》课程组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丹皮酚、冰片等系列中药挥发性成分包合物的研究成果,增设了“包合物的制备与质量评价”实验;《中药药理学》课程组将“脑脊液药物化学方法分析通窍活血汤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和授课教案,体现了授课内容的前沿性;《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组将学校教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川阿格雷”研制实例置入课堂教学内容。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了中药专业同学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激发了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中药学专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参与率超过60%。

——社会服务融入教学。“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政府项目、企业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增长才干。数以百计的中药学本科生参与到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学生研发的“中药干燥装置”“一种绳控式小型航拍器”申请专利并应用于中药资源普查;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普查中扎根基层并留在地方工作,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鼓励本科生参与老师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如“20种易混伪中药的微性状鉴别研究”“市售常用中药材混伪品调查整理”“桃红四物颗粒的研制”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和产业合作项目,通过参与项目实施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与需求,提升服务行业产业的责任感和服务能力。

——训赛结合促进教学。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备赛训练,促进学生多学科融通、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真正达到“赛训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十二五”以来,中药学专业学生在校级以上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50余人次,其中,在国家级竞赛中,获教育部药学类教指委主办的近三届全国大学生中药学/药学实验技能竞赛中分别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教育部中药学教指委主办的中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论文奖1项;在挑战杯决赛中获国家三等奖1项。“以赛促学,科教结合,培养药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品牌活动延伸教学。学校每年开展为期一周的“中医药文化节——走进中药世界”嘉年华活动,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形式丰富的参与式活动,如“中药微视界”摄影大赛、中医药文创产品市集、药用植物标本设计大赛等,采用“跟团游”方式安排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担任导游,带团参与设定好的展区,内容涵盖药用植物标本展示及制作、传统中药材鉴别、自制中药花茶品尝、方剂的组配应用等方面,不论是清香四溢的花茶体验,还是典藏丰富的标本馆,向同学们充分具体地展现出了中药文化的传统魅力;2018年起,每年暑期组建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分赴大别山腹地、皖南山区等地进行科学考察,每期历时半个月野外作业和1个多月的成果整理;通过科考,采集药用植物、制作中药标本、进行革命传统红色教育、科考成果展示,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脸晒黑了、心更红了、志更坚了、体更健了”,社会反响热烈。

春华秋实,结服务地方知行合一之果

40年持续开展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地方应用型中药人才“专业五能”培养的鲜明特色,为社会培养了2000余名中药人才,成为安徽地方和中药行业的领军人物、核心骨干和后备力量。中药学专业也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品牌专业,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6年,中药学专业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认证(试点),2018年,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学校中药学专业人才“专业五能”培养特色受到专家一致认可;药学院获得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9年药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安徽中医药大学甲子薪火硕果盈枝,赓续奋斗杏林辉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药学人将继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化“专业五能”特色改革,勇攀中药学高峰,助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为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彭代银 桂双英 韩岚 金晓琴 吴达武)

    相关新闻
芜宣高速将改扩建43公里 德上高速皖南段计划再新建3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