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管线“入廊”,城市清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7-23 09:09:17 责编: 徐文娟

作为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合肥市已建成廊体55.88公里,入廊管线达201公里——

城市管线架在空中,是难看的“蜘蛛网”;埋入地下,维修时不得不对道路“开膛破肚”。如今,将原本一条条单独铺设的线缆管线集中起来,统一置于地下综合管廊,可使城市告别“空中蜘蛛网”“马路大拉链”,还能节约用地,可谓“收纳神器”。地下管廊是怎样建成的,将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集中管理,挥别“马路拉链”

7月21日,从合肥市高新区一处隧道阶梯步行而下,明亮的走廊、整齐的架子、大小不一的电缆,乍看像是走进五金店的管线仓库。

这里是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总长20.29公里,包括明珠大道、将军岭路、彩虹西路、鸡鸣山路、柏堰湾路、习友路、火龙地路共七条道路沿线管廊,里面集中了自来水管、通信光纤、高压电缆等管线,这些线路同处一“廊”,井然有序。

“通俗地说,地下综合管廊就像一个‘集体宿舍’,里面入住了供水、燃气、热力、污水、供电、通信(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这个宿舍还会根据管线的功能,将其安排到综合舱、热力舱、燃气舱等各个‘小房间’。”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琼说,有了管廊的保护,管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即使有管线“生病”了,也不必反复折腾把路面挖开,检修人员可以直接到“宿舍”里问诊。

通过统一管理各种管线,将逐步破解以往空中架设带来的“空中蜘蛛网”和埋入地下易被挖断的难题,让城市清爽起来。据悉,自2016年获批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资格以来,合肥在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开展管廊试点建设,项目长度58.32公里,概算投资54.75亿元。目前,建成廊体55.88公里,投入运营47.51公里,管线入廊201公里,收取管线有偿使用费5338万元。日前,住建部、财政部公布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合肥在全国15个试点城市中获得第一名。

智慧监测,保障运行安全

地下管廊建好后,后续该如何管理和运维呢?

在合肥市高新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大屏上,可以看到各个舱室的监控,实时反馈着管廊运维的场景和大数据。“地下综合管廊之所以能发挥效用,还在于科学、智慧管理。我们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研发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监控。”徐琼告诉记者,该系统将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大大提升和保障城市管线(管廊)整体安全性。

安全是地下管廊的生命线。走进合肥高新区一处地下管廊,一个小巧的消防装置分外醒目。“这是复旦大学研制的‘机器嗅觉’气体感知器,与传统的催化燃烧、电化学等探测器比较,具有尺寸小、功耗低、寿命长、造价低等突出优越性特点。”管廊维护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廊内还有履带式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实现综合管廊内全天候、全地形自动巡检,“巡检机器人采用履带式结构,搭载红外探测、视频探测、可燃气体等多类外部传感器,为后方处理系统提供原始数据,全面覆盖巡检、自检、视频监控、红外热成像、环境监测、应急处理、防火门开启、自主充电、系统联动、自身安全防护等功能,能够实现对灾害现场的及时处置,提升综合管廊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徐琼表示,管廊内部的各类传感器对现场实景、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保持着高敏感度监测,是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鼻子”,配合控制中心这个“大脑”提高管廊运营维护效率和稳定性,保障运行安全。

因地制宜,满足民生之需

“门口又挖开了!那么粗的污水管道,看得清清楚楚。”家住合肥市经开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城市道路被“开膛破肚”的情况不少见,“好好的路,挖开挺可惜的,而且给交通也带来较大影响。我也听说过地下综合管廊,什么时候能建设到我家门口就好了”。

据了解,根据《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管廊累计723.6公里,其中近期(2016—2020年)实施94.2公里;中期(2021—2030年)实施397.7公里;远期(2030年以后)实施231.7公里,稳步推进管廊建设。

目前,共有13个试点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设计或已经施工,总长度约31.1公里,其中北京路、黑龙江路和已完成施工招标大连路等7条路,涉及管廊15.4公里。此外,为保证规划综合管廊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多次组织召开文忠路等13道路综合管廊建设研讨会,共涉及管廊15.9公里,计划2020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央公园建设区域,将依托园区内总体规划和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以打造CBD地区整体高效的地下空间网络为目标,近远期建设大连路、锦绣大道、中央绿轴等多条干、支管廊和楼宇间微管廊,最终形成干支结合、微型补充的综合管廊体系布局。”徐琼说,今后将继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管理、高群众满意”的要求,积极推进“近期试点建设,中期壮大骨架,远期形成体系”的规划蓝图,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规模更宏大、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运营更顺畅。( 本报记者 何珂

    相关新闻
确保交通运输线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