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安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解读
来源: 安徽应急管理厅 2020-08-19 17:01:42 责编: 徐文娟

据安徽应急管理厅网消息: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皖政办秘〔2020〕71号,以下简称《通知》),成立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厅,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实施主体要全面认清普查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普查的总体思路和充分考虑面临的困难挑战,对于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普查任务至关重要。

一、普查意义

安徽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省份,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统计,2018年我省发生自然灾害16起,累计受灾人口727.3万人次,因灾死亡35人,直接经济损失138.1亿元;2019 年我省发生各类自然灾害11起,累计受灾人口790.2万人次,因灾死亡失踪15人,直接经济损失84.4亿元;今年我省自然灾害较往年更加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我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极端性和难以预见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越来越密集,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越来越高,自然灾害链条不断延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立足于防、着眼于治的必要之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加迫切的需求。

同时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次开创性的工作,突出表现在四个“首次”:一是首次聚合众多涉灾行业部门协同推进。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普查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改变传统的“九龙治水”局面,打破部门数据共享壁垒。二是首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全集”调查。本次普查既涉及五个自然灾害类型的致灾要素调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重要承灾体要素的调查,还涉及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的调查,这些工作与以往开展的单要素、单部门、部分地区的调查有明显不同。三是首次实现不同行业部门采用统一的技术框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之前,不同行业部门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技术规范和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四是首次实现从风险要素调查到综合防治区划的链条式普查。本次普查契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将从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等几个方面完成普查工作,为各地区、各部门的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普查总体思路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明确了三个基本目标,分别是: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一是聚焦于自然灾害风险基本要素的底数调查。首先是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要素的底数,即孕育和导致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次是重要承灾体的底数,即可能承受自然灾害打击的对象情况,也就是常说的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资源与环境等,都是承灾体需要调查的对象。第三是历史自然灾害的底数,即历史上已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调查的对象既包括不同行政单元的年度自然灾害,也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详情,例如每场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房屋倒损、经济损失等。通过普查,调查清楚自然灾害风险这几个方面的底数,获得自然灾害风险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信息,为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以及防治区划制定奠定基础。

二是全面调查和评估各地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包括各级政府、社会和基层三方面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政府的能力体现在自然灾害管理队伍状况、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主要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情况等方面,按照科学、可操作的原则设置具体的调查指标体系。社会的能力体现在能够动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的情况,能够调动的相关企业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的情况。基层的能力体现在乡镇和社区自然灾害管理队伍、相关物资保障、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还包括居民的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这将是首次开展的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调查评估。

三是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和区划客观反映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包含了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三方面的内容。风险区划是对风险评估结果在认识层面的再次深入,而防治区划是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为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制定基准和确定布局。从评估和区划的结果来看,既包括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单灾种的风险和区划,也包括多灾种综合风险和区划,这两方面是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基本依据。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先开展危险性评估、暴露性评估、脆弱性评估等,能够反映出构成风险的各要素的情况,进而反映出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的大小、发展的趋势、空间的格局和相对的位置等。

三、挑战和困难

本次普查参与部门多,超过一半的部门有具体任务,同时普查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各部门既要完成所承担的普查任务,又要与其他部门做好协同,做到步调一致,各项工作都面临着不小挑战。

一是普查范围广,工作量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对象包括气象、水旱、地质、地震、森林与草原火灾等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每项调查内容都需要组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逐一现场入户登记和采集普查数据,工作量可想而知。

二是普查需求多,组织协调难。我省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办公室成员单位多达22个,这是参与部门较多的一次普查。因此,在普查组织实施中,要全面组织好、协调好普查综合保障部门、单灾种普查部门、协作开展普查的部门工作,组织协调难度前所未有。

三是普查成果更加受到关注。普查成果是各级各部门决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因此,对这次普查成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普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软件、系统之间的衔接,配套设备的及时安装部署、普查员的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普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这也恰恰是历次普查的一个瓶颈问题。

五是普查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前期清查、调研了解以及基层反映,目前,基层统计基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各配合单位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单位间的沟通协调难度较大,会影响普查进度和普查质量;另一方面,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难度较大。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对我省普查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相关要求。这次普查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我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新闻
全国气温前十榜 安徽站点占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