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31 08:43:00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安徽近年来矢志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方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发展壮大“十大新兴产业”作为关键抓手,集聚创新资源,汇聚改革合力,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以“创新+”增动能,筑牢新兴产业核心支撑

用好创新策源优势,促进全省“多点多源”创新资源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打造产业创新载体矩阵。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行业,打造产业研究院和行业研究院等共性技术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专业和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连接科研和生产;建设一批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增强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模拟训练等服务支撑功能,形成功能完整、生态丰富、机制灵活的产业创新载体群。二是促进基础能力再造。依托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支持行业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加强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更多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导权。大力支持凯盛超薄柔性玻璃、长鑫存储芯片等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推广应用,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三是积极用好外部创新资源。重点瞄准欧日等“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科技合作渠道,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学研究院所等国际科技创新主体对接,建设一批离岸型科创中心。探索建立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引进前沿技术及相关研究人员。鼓励市县结合特色产业在沪杭宁设立“科技飞地”。

以“区块+”强链接,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网络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把产业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五个区块链接”的主要内容,系统化推进“双招双引”,加快从“承接产业转移”向“承载新兴产业链布局”转型。一是共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梳理产业链,制定细分产业路线图,明确引领、互补、配套等嵌入沪苏浙产业链的有效路径,强化靶向招引。推深做实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围绕重点行业全面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二是积极争取前沿技术产业化布局。围绕行业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和创新链,在产需对接、供应链协同上下功夫。重点对接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瞄准成长性好、上下游带动强、当地承载容量不足的关键项目,打造产业化落地平台,带动集群发展。三是筑牢承接产业布局转移平台。放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平台效应,有序推广和扩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探索托管、股份合作、委托招商等多种共建合作方式,加快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各方承接产业布局和转移的积极性。

以“集群+”构生态,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平台+生态”的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集群生态圈。一是打造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名片”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集聚标志性项目、行业领军企业,努力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依托,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建设一批“新星”产业集群。以大产业小行业为切入口,聚焦特定方向、特优主体、特强生态,打造小尺度、高浓度的新兴产业平台,引导企业和人才精准集聚。催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整合,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建设成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三是完善集群包容协作生态体系。注重以平台思维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集聚功能性机构,建设技术交流与服务共享平台,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基地、基金、实训基地、创新联盟联动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以“资本+”提能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特点,鼓励银行、信托、担保、融资租赁、基金等机构加强合作,完善债权、股权相结合的产业融资模式,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一是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挖掘不同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推动各层级资本市场的相互协作,共同为新兴产业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扩大融资规模或者并购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扩大产业资本供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围绕十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采取“产业+基金”“基地+基金”模式,打造差异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军团”,营造更加有利于市场化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打破企业、机构和平台间的信息孤岛,为基于龙头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创造条件。构筑“大数据+区块链+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转换难问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融资服务。

以“要素+”聚合力,完善多链协同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土地、人才、配套、政策等支撑保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探索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先用后批”、区域内土地空间腾挪、指标平移等方式,确保优质项目土地供应。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专用电网、集中供热设施以及各类环保设施等,加大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通产业内各类数字端口。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围绕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政府联系、服务、招引市场主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集聚国内外知名智库、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外脑力量,为产业规划制定、重大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等提供智力支撑。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鼓励各类资本有序投资,促进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樊明怀 窦 瑾)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