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传承和弘扬好孝文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9-28 08:38:53    责编: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新时代新征程,应切实做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衔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孝文化的价值内涵

孝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既包括文化理念、政治制度,又涵盖礼仪规范,它根植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受到劳动人民的高度推崇,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春秋时期,“孝”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为德之首,亦即“百善孝为先”之谓。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逐渐深入民心,孝文化成为社会的核心理念。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它首先强调的是家庭伦理规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孝”字的解析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文化的要义是“孝顺父母”,要求做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提醒人们尊老、爱老、敬老、养老。因此,孝文化的基础内容可以用“养亲”(赡养父母)、“敬亲”(敬重父母)、“祭亲”(祭祀和怀念逝去的长辈)、“承志”(成就长辈事业)、“惜命”(生子育孙、珍爱生命)等来概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孝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界要求重新认识孝文化,力求改变旧制度下对孝文化的压抑和扭曲,根除不平等的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交互的影响,孝文化受到冲击,出现了家庭人情淡漠、孝老敬亲道德观缺失等不良现象。因此,重新唤起人们对孝文化的深入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孝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重视孝文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加强对孩子的传统孝道文化启蒙教育,让孩子了解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深刻意义,同时要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将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之中,父母以身作则、恪守孝道、敬老爱老,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

二是加强孝文化校园教育。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将孝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探索传统孝道文化和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并且将传统孝道文化贯穿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孝文化专题知识教学,组织孝文化校园实践活动,提升传统孝道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接受传统孝道文化,并且将其逐渐内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三是营造孝文化社会环境。充分挖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重视社会宣传,普及传统孝道文化常识,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开展孝亲敬老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开展“孝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和“孝人物”推荐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发现身边孝德典型、推举身边孝德榜样、比学身边孝德模范,发挥孝老爱亲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孝亲敬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治保障,并加强财政支持,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为新时代孝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陈绪龙)

(作者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jyxm109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