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5-17 10:24:18    责编: 武静

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今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最新讲话精神,深刻感受到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要的就是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引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切实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要增强理论自信,强化理论自觉,从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中,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持不懈用这一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加强学理化研究、学术化阐释,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理论贡献、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着力提升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能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立足伟大实践。社会变革和实践创造,是推动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从而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

解决中国问题。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同时,问题也是创新的起点、理论的生长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问题意识,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把学术智慧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洪流中,把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研究好、研究透,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研究好、研究透,在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深化规律性认识,从而既引领实践的发展、又带来理论上的突破,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植根文化沃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是推进学术理论创新的一座“富矿”。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礼敬自信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其时代价值、当代意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文化传统生命力,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职责。只有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摆脱西方知识框架的过滤,摆脱依赖西方话语的路径,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唐国富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