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5-17 10:24:18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整体推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目标指向、价值归宿。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00年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明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命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思想信仰和物质力量。另一方面,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是理论必须回应时代问题、与人民的历史实践紧密结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意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始终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改进话语体系。“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既要讲得准也要讲得活,让群众愿意听。首先,要讲好“内行话”。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真正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其次,要讲好“大众话”。要在理论阐释的深入浅出上下功夫,用口语化、故事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把深邃抽象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生活语言。只有让理论“入乡随俗”,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为百姓所接受。再次,要讲好“贴心话”。把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与关切,把理论宣传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善用群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真情传播真理、以真心打动人心。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创新方式方法。一是坚持“漫灌”与“滴灌”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由党中央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是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要坚持把这个方法用好。因此,要自上而下组织“举旗帜·送理论”宣讲,第一时间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面上做到全覆盖。同时,要注重因人而异进行“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二是坚持专门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受众差异化要求理论宣传分众化、理论宣传队伍多样化。既要打造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熟悉社情民意、涵盖领导干部和理论专家的专门队伍;也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唱主角,发挥优秀青年、驻村干部、致富能手等群体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理论传播队伍,让广大群众同理论工作者一同成为推进理论大众化的行家里手。三是坚持“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两种力量,即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讲道理启迪人,讲感情感染人,将要表达的内容和道理融入真情实感之中。四是坚持线下阵地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线下阵地功能,扩展各级宣讲示范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现有场馆功能,最大限度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舞台。同时,加快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各类理论音视频产品。五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感悟相结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引导人们联系实际、感悟理论的真谛,让人民群众从个人成长和家庭与社会变化的实际中产生获得感,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王 敏 李筱白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