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01 14:33:45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一,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及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相互促进的能源生产、输配与供给系统。其二,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及其平台,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重点支持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三,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强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健全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绿色交易市场体系。其一,进一步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健全统一开放、公开透明的绿色低碳产品、装备、服务的技术标准、认证、标识和监督体系,完善行业、产品市场准入目录清单,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绿色知情权、选择权,以市场化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其二,维护市场公平交易。市场的绿色化有其自身的技术标准特质,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普通的消费者有着识别的难度,需要相关部门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优先采购,加以示范和引导,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公平健康有序发展。其三,严格实施市场主体退出。在行业、企业方面,动态调整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进过剩落后产能(如电解铝、钢铁、水泥等)的创新转型或有序退出。在产品方面,积极引导消费者的绿色化、低碳化选择。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促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一方面,以生态补偿促进效率和公平。完善国家财政等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资金、技术、项目的支持,促进其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健全城市化地区对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产业、项目、技术、人才等的横向合作补偿机制,提高各级财政等资金在再次分配中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以联动促进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健全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梯次绿色化有序转移的体制机制,确保耕地、生态红线不受触碰。完善政策矩阵,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向耕地资源以外的整个国土资源(江河湖海)要绿色食物,发展生物科技与产业、设施农业,全方位多元化开发绿色食品,更好满足老百姓日益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绿色开放体系。一方面,提升绿色贸易水平。研究国际绿色技术标准及其认证体系,按照出口目标市场的标准组织生产、包装、运输,跨越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充分发挥关税的调节作用,有效限制资源性产品等出口,严格实施固体废物(洋垃圾)零进口。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绿色化。重点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等领域,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加强钢铁、水泥、铝等行业的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减污技术改造,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塑造竞争新优势。

曾凡银

(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