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15 08:19:06    责编: 武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发掘、传承、弘扬好民俗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彰显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梳理。优秀民俗文化分布广泛,种类众多,需要对优秀民俗文化开展系统的梳理工作,摸清家底,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地各类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建立项目档案,系统保存。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优秀民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优秀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民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加强优秀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弘扬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必须大力培养传承人才,注重优秀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其一,推动优秀民俗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通过设立民俗文化兴趣班、开设民俗文化劳动课、组织到民俗文化企业参观研学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其二,将优秀民俗文化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积极融合,如徽派建筑与土木工程、铜陵牛歌与声乐教学、芜湖铁画与美术工艺、叠罗汉与体育教学等,结合“师徒制”,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其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可通过学科竞赛、文化讲堂、研读经典、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传统节日教育等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拓宽优秀民俗文化传播渠道。当下,传统媒体和技术加持下的新兴媒体组成的综合媒介形态正通过资源、宣传和内容的互融不断升维,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构建多元传播平台。整合现有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受众新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秀民俗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传播;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宣平台功能,发挥其政策性、导向性、权威性的作用,强化受众对于优秀民俗文化的认知。其二,优化制作内容,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创作特点和受众的审美要求,创作具有不同创意特点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播内容。其三,打造虚拟情景模式。运用5G、4K/8K超高清、AR、VR等技术,通过体验式场景的3D复原,打造“云游玩”优秀民俗文化场景体验,让受众拥有更加立体、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优化传播效果。

推动优秀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把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培育发展优秀民俗文化产业新业态。对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从资金投入、专项补贴、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各地用好用足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将优秀民俗文化产业化工作情况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效益比较突出的民俗文化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引导集体经济以适当方式参与和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化,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塑造优秀民俗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催生各类民俗文化的产学研经济、论坛经济、体验经济、融媒体经济,将极具农耕文化特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整合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体验、观光农业中,将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创造优秀民俗文化消费新热点。

肖 辉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本文系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5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