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03 14:34:57    责编: 武静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进营商环境系统性改革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工作来抓,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政策要更加精准

注重“便享”。加强政策统筹,大力创新“便享”举措,实施分行业、分领域、分需求精准施策,建立发改统政策、财政统资金、数字资源局统平台、部门数据共享、政策在线推送的政策“智慧便享”机制。注重“解渴”。构建涉企重点政策集中发布展示窗口,按照企业规模、类型等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帮扶企业政策举措,实施惠企服务“一屏通办”,自动将政策匹配度、政策适用范围、资金拟扶持额度、申报时间等信息,生成“智能推荐报告”推送给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直达直享和实时在线办理,让惠企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注重“吸纳”。完善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评价机制,研究重要经济工作邀请企业家代表参加;制定涉企生产经营、销售的重要政策,充分听取相关企业、行业商协会意见,合理设置缓冲过渡期,让企业有效适应政策发展变化。

市场要更加优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分行业、分领域、分业务市场准入具体路径和办法,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综合执法监管等新型监管模式,建立社会信用平台、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监管公平性和有效性;制定公平简便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清理对不同企业歧视性或差异性的监管做法,促进市场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建立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有违公平竞争问题的投诉举报、处理回应、社会媒体公布机制。

政务要更加高效

材料要“少”。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结果导向,从部门提交的材料入手,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提交量,明确材料提交的目的。服务要“好”。从事政务服务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政务服务人员应端庄大方、语言温馨、话语热情,通过优质服务充分展现政务服务的“温度”,深层次优质服务体现在业务精湛、法律法规熟悉掌握上同时,用服务的“温度”标注企业幸福的“刻度”;加大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力度,对涉及多个执法主体的检查事项实行一次性联合检查。考核要“严”。建立营商环境动态信息反馈处置机制,制定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工作负面清单,加大部门和基层工作作风考核力度,重点考核做的实际效果,把市场主体政策感受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点测评政策、政务、市场、法治和人文环境建设,采取季度测评、在线访谈、适时约谈、解决涉企难题“回头看”等方式,设定一定的权值,有效提升真抓实干的执行力。

法治要更加公平

常态化整治违法行政行为。党委、政府适时出台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机制建设的意见,有效解决涉企“立案难”“执行难”“破产难”等问题;参照沪苏浙等地区以地方性立法方式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做法,加快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刚性约束规范,促进各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行动。建立涉企涉法涉诉问题预警、预判、联动、破解机制,建立和完善涉法涉诉问题化解联席会议,由党委部门牵头,公检法司、发改、经信、商务、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参加,定期主动收集汇总、分析研判企业预警反映的相关问题,研究化解措施并调度推进落实情况,有效破解为企服务相关问题。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刑事保护力度,提高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防止因诉讼拖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搭建各类公益性法律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利,让执法司法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文化要更加赋能

弘扬亲清政商文化。亲清关系是鱼水关系,政商需突破思维的“峡谷”,打破心理的“围墙”,冲破行动的“枷锁”,光明磊落、坦荡真诚地交朋结友;亲清关系是双边关系,政商需共同发力,领导干部要把为企业家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发展环境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企业要真正做到有交集而不搞交易、有交往而不搞交换。增强文化认同力。人文发展环境是“软”环境,人文发展环境是地方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内在精神、文化品位、价值理念的外在彰显。要弘扬诚信文化,江淮大地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开放文明的社会发展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地方的营商环境,注重在精神人文环境提升中增强认同力,打破思维定式,破旧立新,展现新时代新的精神风貌;要学习“徽骆驼”精神,特别是徽商讲诚信、重契约、勇拼搏、重文化的精神品质,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努力在当下“一改两为”大道上奔跑,发挥文化优势,凝练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浸润,推动文化和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为实现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厚重基础。

徐 飞

(作者系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