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就业环境,努力将农村打造成为亿万群众过上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这就要求必须立足现实,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加强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做大做强种养业,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进一步用好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科学布局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围绕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红线,要强化返贫监测帮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把脱贫村、脱贫群众返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大规模乃至整村整乡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要全力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加大产业、就业支持力度,想方设法克服疫情、灾情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要健全完善保障制度,强化救助资源整合,根据不同对象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筑牢兜底保障网,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
三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在建设、关键在行动。要围绕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安全供水、污水处理、高标农田、农房质量改造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关系群众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抓好农村改水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要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首先,要强化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围绕保障社会稳定和改善农村民生,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统筹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次,要以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功能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网格化”等手段,真正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集聚。再次,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牵引力,发挥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增强乡村治理成效中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五要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用,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建好用好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结合传统民俗,以及广大群众认知水平和接受习惯,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冒热气接地气、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精神产品。要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约束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破陈规陋习、扬时代新风,不搞天价彩礼、革除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等。
汪 侃
(作者系宣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