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3-01-11 09:51:59    责编: 武静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水文化是因水而成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保护传承弘扬利用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紧紧围绕治水实践,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促进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繁荣全人类丰富多样的灿烂水文化作贡献。

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给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过去单一的水利工程技术,很难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体制和机制,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文化教育等方式综合运用来解决。直言之,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在价值观、自然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方面作出深刻的改变,即需要我们作出文化的改变。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实践地。试点以来,新安江流域内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治水新思路,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形成了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试点工作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选编;入选全国十大改革案例、“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试点经验在全省和全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水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

在河湖建设中注入水文化元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对河湖水域及水生态空间的休闲、娱乐、审美、宜居等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河湖建设中注入水文化元素,建设一批富含文化性、艺术性的精品水利工程和亲水文化景观,营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环境,不仅能发挥水利设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促进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安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伊始,省、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及村民组、居委会,做了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制定了严格严密的水环境、水生态法治体系,充分发挥水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据统计,全省共出台70多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责任清晰、奖罚并重、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如创新农药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等模式,累计关闭搬迁124家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292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拆除沿江网箱5993只,持续推进船舶污水收集装置改造和港区收集点建设、基本实现客货船污水零排放,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新安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三轮试点证明,把治水实践中的新认识、新做法、新经验升华为文化层面的认知,使水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治水思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兴盛、交融、积累、传承,包含了很多对水与环境关系、水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科学指引水利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治水思想。因此,要站在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水文化在幸福河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对水文化的认识,像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一样,高度重视水文化建设。对已建工程,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功能,从保护传承弘扬角度将水利工程与其蕴含的水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位。对新建、在建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重点建设一批富含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积极开展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推选、示范推广工作。

新安江流域建成了很多展览馆、博物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化展示利用设施体系,对传承弘扬水文化意义重大,尤以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为最。实践中心通过声光电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新安江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回顾和总结新安江模式从酝酿到推进、从实践到推广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依托新安江流域智慧管理系统,实施流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项目等监控与调度,同时创建“新安江生态补偿”微信公众号,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宣传引导。实践中心建成以来累计参观人数千人,受到各方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金绍兵

(作者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