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17 16:13:04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让农业提质有奔头,让农村建设有搞头,让农民增收有盼头。

推进乡村产业与县城产业有机衔接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可以为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就业支撑。首先,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在牢牢守住农业基本盘基础之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渗透、三产联动等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将农业产业链延长至涉及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农资供应等产前环节,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产中环节,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将农业与县城二、三产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跨界优化配置,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数字下田”,加快农业土壤传感器、测温湿度设备、5G基站建设,建立智慧农业观测网络,保障参数传感器安全,将数字技术充分融入农业生产过程,提升农业数字化运营能力,促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实现农业生产、储运、流通与交易的“一键操作”;因县、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减少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搭建乡村现代农业与县城产业多层面合作共赢平台,实现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效率变革。再次,加快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农人,鼓励采用新技术,将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带入乡村,将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让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实现高效化智能化,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改善服务方式,创新生产方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有序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推进乡村建设与县城城镇化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发展质量日益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撬动城乡齐头并进,推动乡村各领域衔接县城资源,在用地、投资、引才等方面给予县域配套扶持,特别是要引导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倾斜;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覆盖面,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其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传统特色与乡村风貌保护,依托村庄特点、资源禀赋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布局规划;发展乡村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循环经济与节能环保产业,带动乡村生态绿色资源价值转化,将农村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实现绿色兴农生态富农,推动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以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通过“三加强、一打造”,推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其三,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县域公共基础服务延伸至乡村,切实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形成县乡村三级衔接的公共服务网络,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提升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优秀乡村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文化广场,繁荣乡村优秀文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健全吸引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推进农民与县城居民共同富裕

扎实推动县域共同富裕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提升农民收入保障水平。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农村土地保障制度,以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推动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土地股金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鼓励农民由“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型,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职业农民增收益、得实惠,激发农民就地创业的热情;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医生到乡村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是要促进县域内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资源均衡配置。为各类商品和要素在县域城乡之间高效流通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推动形成县域城乡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支持综合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城高标准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城市;要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及其城镇融入能力,更进一步发挥城镇的人口集聚红利。三是要营造优质县域营商环境。围绕政策制定、设施配套、资金支持等方面,针对县域内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县、乡级政府要立足发展,提效增能、招商引资,真正实现“管家式”办公,发挥互联网优势,简化流程,便捷于民,全面打造“亲清”优质营商环境,让县域民营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夯实企业的发展之路;要充分发挥县域民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民营经济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过程中凝聚民智、集聚民力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县域社会财富蛋糕。

周加来 倪加鑫 黄敦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财经大学基地。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JL0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