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节律性、传承性、全民性等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沉淀着民族的历史与进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业习俗,创造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有助于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所代表的中华农耕文化,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
做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以春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寄托着中华儿女特有的家国情怀,具有时令性、纪念性、情感性和故事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文化娱乐活动不发达的年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代际,老一辈讲述给小辈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将文化认同感融入血脉。因此,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创新性设计,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和理念,通过“过节”这样一个特定的活动就可以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老少两代在“中国故事”里找到彼此的影子,学会更好地相处,将中国故事里的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传统文化的缺位,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们以各种民俗仪式为基石,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在人类相互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一直是重要构成、发挥着特殊作用。节日庆典中,集体的统一行动对社会系统内的各个组成环节起到了约束和限制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界定和重塑,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在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文艺惠民、公益帮扶、文明新风等文化实践活动,有利于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增进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积蓄前行的力量。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我们要以更加客观、科学、包容的态度看待中华传统节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节庆活动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李建萍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本文系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8D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