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4-18 08:01:54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安徽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立足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保障农民享受产业增值效益。要谋划好、布局好以皖北平原地区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皖江丘陵地区和皖南山区的精细农业,着力打造高质量的皖北“大粮仓”“大果园”“大药库”“大食堂”,加快建设集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出口基地为一体的皖中现代农业示范区,聚力打造以名优徽茶、特色畜禽、特色林果、名优中药材、特色水产等生态特色产品为代表的皖南生态特色农业样板区。要充分发挥安徽地处经济最活跃、消费水平最高的长三角的区域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扩规模、增产量、提效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度,以乡土资源的“转化性创造”、地方风情的“可持续再造”与产业集群的“高质量锻造”,塑造徽风皖韵的“土特产”鲜明标识,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激发产业活力。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要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加快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要科学谋划,制订产业发展的五年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农村双创电商园区,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把小农户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连在一起,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在一起,把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环节连在一起,实现产品相通、信息相通、服务相通、利益共享,打造“互联网+”农村双创新模式。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场、网上农家乐等,把农民的好东西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把农村的好景点推出去、让农家乐火起来。

增加绿色资源。绿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保障。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着力增加绿色资源,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要坚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营造农业绿色生产环境,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要着眼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构建有利于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有效支持和保护农业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快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在打造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要尽快补齐我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特别是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综合效益不高等短板,打通农业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各环节,实施农业产业的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打造和提升,不断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向二三产业有效延伸。要积极布局从原料到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等延伸产业链,合理布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和推进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园,农业强镇、强村、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高效农业,在农业种植、农业生产指导、农业田间管理、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元宇宙等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度推进智慧农业覆盖面,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加强政策保障。产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动态推进。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把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产业发展置于乡村多重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地位,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目标有机结合、协调一致。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发挥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保障方面的作用 ,激励支持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发挥工商资本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活资源要素,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人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仇郭海 房金环 张淞硕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