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加快推进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5-16 09:22:46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新时代新征程,安徽要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服务支撑安徽“三地一区”建设,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作贡献。

把牢方向,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一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思想政治建设“生命线”,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核心作用。完善“党建引领发展”的融合机制,构建职责清晰、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党建+业务”工作格局。三要夯实党的建设基层基础。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力量,促使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四要强化党的理论凝心铸魂。强化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突出锤炼党性、学深悟透、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本领,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吃改革饭,持续深化安徽高等教育改革

推动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向改革要活力”,把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和方向。其一,以服务地方需求为改革导向。安徽高校的发展定位应充分融入省市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发挥高校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的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行业协同优势,实现校地发展“同频共振”,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支撑。其二,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着力点。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孵育机制,持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其三,以国际化倒逼本土化为改革手段。以本土化、特色化吸引国际化教育资源,以国际化“倒逼”本土化教育改革,从安徽高校最具特色的学科、专业领域、地方资源禀赋出发,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安徽特色。探索联合培养的多重尝试,围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互授”倒逼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其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战略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激发高校科研主体的活力、动力、潜力。深化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改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孵化机制。

走开放路,推进安徽高等教育开放办学

推动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向开放要空间”,用好各类开放平台,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第一,加速融入国际化空间。地方高校应加速融入教育国际化,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享誉度。第二,加快构建开放平台。搭建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平台,加强中外优质合作办学和高水平人文交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丰富合作办学形式,凸显安徽高校特色。第三,实施多形式人才引育。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夯实人才引进根基,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推进与海内外“优青”“杰青”人才合作。建立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机制,推进“本土”师资国际化,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等赴海外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孵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领军人才。第四,促进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支持安徽特色学科开展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国际智库合作。

打创新牌,推动安徽高等教育识变创新

推动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向创新要动力”。首先,创新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应立足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新特征和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新要求,更新并有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回应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新期盼。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产教融合、卓越培养、专项实习、精准就业”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再次,创新学科交叉融合。顺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求,多渠道谋求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寻求理论上的新探索、理念上的新突破、方法上的新改革、手段上的新举措,强化应用特色、个性突出、因材施教,形成错位发展新格局。

校地融合,高效赋能安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校地融合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安徽高校转型提供多元化路径。一方面,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结合地方高校既有优势和地方特色资源,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学科链、集聚人才链,以强化特色、突出应用、重点突破为原则,做优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另一方面,突出专业对接产业。聚焦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推动落实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系列行动方案,探索产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特需”人才。同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实现校地、校企互嵌共生。围绕新兴产业领域推动地方、企业、高校一体化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培养新型人才。鼓励科研团队走出校门,走向本地产业聚集区,通过校地融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虞宝桃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