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以来,我省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奋进新征程,要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力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当前全球产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我们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以适应产业需求变化。一要推动职普融通。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交叉、横向融通机制,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融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资互聘、课程互享、学分互认等。二要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技能人才供需平台,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三要推进科教融汇。建立深度合作研究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等,加速成果转化运用;探索建立科教融汇创新园区,在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布局,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锚定职业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国家战略人才不仅包括以战略科学家等为代表的前沿学术型创新人才,也包括以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为代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否培养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大批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标识。对标应用型人才标准,在体系建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等方面全面优化,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中职“双优计划”、高职“双高计划”,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职业院校和专业,注重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培养专业硕士。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能使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的发展、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着力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通用人工智能、低碳能源、先进材料、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布局,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专业链构建课程链,加快开发一流核心课程、专业教材、实践项目,健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课程体系。
创新职教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亟须创新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培养新模式,形成“产业—行业—企业—专业”高水平动态良性循环体系。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招聘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推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是学校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一方面,坚持“引进来”。聚焦新兴领域,引进国外职教专业的优秀证书、课程、育人模式等,立足安徽实际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优质教材。招聘具有海外经历的优秀教师和外籍专家,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鼓励我省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研讨会、技能竞赛等活动,分享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和特色经验。支持更多高职院校设立海外分校,建设“中文+职业教育”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优质本土资源国际化。
(作者:欧阳杰,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