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7-01 07:50:19    责编: 武静

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皖南非遗资源丰富,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十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百项,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星罗棋布。我们要依托皖南地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推进非遗与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项目梳理。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摸排、评定、遴选、调整等工作,明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联结点和契合处,是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全面摸排,确保底数清晰。相关部门要对皖南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和研究,建立层级清晰、类型明确、区域细分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并按核心技艺完整度、传承人代际结构、旅游融合适配度等指标动态更新数据,为后续活化利用提供高效靶向支撑。另一方面,精准定位,明确开发方向。皖南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知名度广、影响力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旅游价值。要结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根据非遗代表性项目不同门类特点,对其进行精准评估,明确“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方向。

促进生态共融。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应注重保护传承,凸显地域特色,合理规划空间,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旅游、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共生。一是注重活态传承。构建沉浸式非遗工坊、标准化传承基地、主题化研学营地等立体化体验平台,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传承转型升级。通过深度参与非遗制作、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等互动实践,让游客在感知文化内涵中增强传承自觉性。二是聚焦地域文化。要充分挖掘皖南民间艺术、节庆活动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打造徽商水运文化长廊、祁门红茶古道漫步、九华目连秘境剧场和钢铁水墨遗韵寻踪等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对于屯溪老街、徽州古城、宣纸文化园等历史文化场域,重点展示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和表演艺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知文化基因的传承脉络。在国家森林公园与生态度假区中,合理融入木雕竹编、采茶制茶、皖南民歌等非遗元素,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体验多彩的皖南文化。

发挥品牌效应。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影响力,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遗+旅游”品牌形象。一要优化产品供给,激活消费动能。设计“徽州匠人之路”工匠研学、“皖南十二时辰”民俗体验和“山水有灵、非遗养心”生态疗愈等主题旅游线路,强化“非遗即生活,旅游即传承”的理念。将歙砚、徽派建筑、望江挑花、无为鱼灯等皖南非遗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文创产品,在欣赏与使用中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二要构建IP矩阵,增强传播效能。塑造宣纸“纸韵新章”、黄梅戏“戏影芳华”、徽雕“雕琢时光”、傩舞“灵舞千象”等标志性IP形象。构建“皖南非遗IP矩阵”,打造集文化底蕴与商业价值于一体的超级IP,全面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整合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多种社交平台资源,建立跨平台协同传播矩阵,实现内容的精准触达、广泛覆盖与高效互动。三要加强数字赋能,创新体验模式。通过数据分析与智能规划,实现非遗主题旅游的智能定制、全程陪伴与动态优化。应用5G技术进行高清直播与云端互动,让游客即使身处异地也能实时观看演出。

强化人才支撑。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懂非遗、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首先,聚才汇智。设立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吸引各地非遗研究专家、文创设计师、旅游策划师等高端人才,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旅人才高质量聚集。支持皖南地区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旅游项目开发、非遗体验项目设计与推广,推动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其次,用才育能。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作用,开展非遗传承、旅游开发、创意设计等专项技能培训。建立皖南“非遗+旅游”区域联合实践基地,提供项目孵化、创意落地的平台,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人才配置。最后,惠才激励。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对优秀人才实施资金、品牌和创业扶持,助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赛道持续深耕,提升融合质量与传承活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落实创业孵化、技能培训、资源对接等保障措施,助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易慧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本文系省哲社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1D14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