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部署要求,着力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突出“关键课程”关键作用,全面提升铸魂育人实效,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科大特色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品牌。
加强组织领导,引领学院发展开启新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办学思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班子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不断加强支持力度,在教学保障、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薪资待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2022年9月,学院入选安徽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学院开足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6门本科生思政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4门研究生思政课;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细则》《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全过程规范化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等,各课程组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微课堂、大中小学同上一堂云思政课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评教成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效提升。持续深化与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的合作,发挥双聘教师的教学专长,构建相对成熟和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思政课共建教学模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于共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模式》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时,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富,获评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重点项目、教学创新团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思政课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等50余项。
注重引育并举,教师队伍建设开拓新局面
学院系统实施马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坚持引育并举,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目前已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教育部择优资助中青年思政理论课教师计划入选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等。4位教师担任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5位入选安徽省理论宣讲专家库宣讲专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育,设立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专项计划”“新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项”,联系国内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专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并在院内组建教授学术团队,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安徽省组织的教师培训,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赴岳西、金寨、延安等地开展暑期实践研修。青年教师分别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党史教育说课比赛等赛事中获二等奖、三等奖等。
突出强基固本,学科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
推进学科发展深耕不辍,惟实励新。2021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202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通过核验评估。学院依托“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中心”以及院级研究基地“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实施系列激励政策丰富科研成果,包括制定“支持教师出版著作和教材的实施办法”“教师发表高层次科研成果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院讲学,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座、“理实交融”马理学科系列讲座以及青年学者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共党史研究》《哲学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出版系列著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类项目50余项。
潜心铸魂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院潜心育人,桃李似锦。注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细化过程管理,举办第六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研究论坛、长三角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会议,为师生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开展“书香马院”研究生读书会、“前辈说”系列沙龙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研究生获评“全省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马研杯”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习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或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