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黄梅戏是独具风姿的地方戏曲剧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重要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坚持传承保护和产业激励并重,深化戏旅融合,推动黄梅戏持续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不断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让黄梅戏在新时代繁荣发展再创辉煌。
创作弘扬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优秀文艺作品因时而兴,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文艺作品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讲述了七仙女被农民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善举打动并主动下凡与其结为夫妻的故事,剧情契合了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人民群众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对婚姻生活“夫妻恩爱苦也甜”的价值追求,创下了1.4亿观影人次的纪录;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想试试(改变这世界)”的自信与努力,引发年轻人的强烈共鸣,市场票房高达159亿元。创作契合时代精神的黄梅戏作品,不是简单地起用青年演员,以年龄“青春年少”演出青春版《天仙配》《白蛇传》,如果不正视观众生活环境的变化、不揣摩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不调整叙事抒情的节奏变化,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很难吸引年轻受众,做到有效传播。因此,要下大力气做好黄梅戏的艺术创作,整合有创新能力的编剧、作曲、导演、舞美、演员等要素资源,创作能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黄梅戏精品,让观众在精彩的演出中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
用足用好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历史上,黄梅戏先后借助电影、电视剧等当时先进的传播手段,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让黄梅戏跻身中国五大剧种行列。进入数智时代,戏曲演出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已经历了从“唱戏时代”“演戏时代”“演艺时代”到“演播时代”,传统戏曲线上演出已成常态。从抖音平台统计数据来看,我省黄梅戏院团和黄梅戏人的视频传播意识较强,既有粉丝量超过百万的县级剧团账号,也有一批粉丝超过四十万,甚至近百万的年轻演员账号,黄梅戏直播已经成为打赏“票房”收入最高的戏曲类型。但海量的线上视频资料里,多为传统剧目折子戏或经典唱段,唱腔虽美,但还处于演员唱戏、观众听(看)戏的阶段。部分新创黄梅戏剧场演出好评如潮,但剪辑成短视频在线上海量传播的出圈作品很少。我们在抓创作、推新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市场宣发、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用足用好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有强大网络营销能力的短视频企业合作,支持黄梅戏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K歌等发展,邀请名人名家、网络达人参与黄梅戏活动,把线下演出的精彩场景转变为线上传播的巨大流量,再把线上的高流量转化为线下的高票房、好口碑。
打造戏旅融合新业态。文旅是涉及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诸多产业的综合产业,一次旅游可以激发多种消费需求,形成产业发展乘数效应。黄梅戏的戏旅融合,需要在“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常规打法基础上创新求变:《对花》等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适合出现在乡村游场景里,《小辞店》等以唱功见长的抒情戏尽量放在专业演出场所里,《夫妻观灯》等诙谐幽默的热闹戏或者黄梅戏经典人物扮演巡游可以出现在商业街区里。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呈现的黄梅戏创新业态,应当出现在客流量较大、需求量较多的景区场馆里,把原来的“晚上看戏”拓展为茶园听戏、街上见戏、场馆入戏的“全域是舞台、时时都有戏”。黄梅戏的戏旅融合,还要向文旅产业的全产业链拓展,在守住剧场演出阵地的基础上,除了向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住宿产业延伸之外,还要整合政府、协会、群众的力量,挖掘提炼有辨识度、相对统一、戏迷认可的黄梅戏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组建黄梅戏文化基因库,并将其向文创产品、国潮时尚产业延伸,让黄梅戏的非遗元素走出剧场、走进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活。同时,整合资源,把看戏和赏景有机融合,赋予名山大川传统文化神韵,推出一两条相对成熟的黄梅戏主题旅游线路,到黄梅戏受众比较集中的地方宣传推介,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感受旅游内容更丰富、文化律动更强烈、精神享受更愉悦的融合之旅,以游客的认可好评引来更多“头回客”,让“头回客”变成源源不断的“回头客”。
■ 韩军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本文系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5CXZ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