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从新四军拂晓剧团看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力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8-12 20:18:20    责编: 刘东伟

在抗日战争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了军事、政治、经济战线的斗争,还开辟了文化抗战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1938年春,彭雪枫将军在河南确山竹沟组建了拂晓剧团,从成立到抗战胜利,这支活跃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轻骑兵,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抗战的生动缩影,展现了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力量,成为理解党的文化领导力、群众动员力与军事斗争艺术相结合的重要窗口。

文化抗战的组织形态创新。拂晓剧团的组织发展体现了党对文化抗战的高度重视与战略设计。1938年5月,彭雪枫将军为迎接劳动节,从教导大队选拔15名学员成立剧团,其命名“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进”。不同于传统文艺团体,剧团实行“三位一体”建制。首先,剧团成员都是战火中的文艺兵。剧团虽主要从事文艺宣传,但每位成员首先是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剧团成员许多来自部队或参军青年,与一线战士们生活训练在一起,平日里背着服装道具行军,到了驻地,顾不得休息就开始为群众与战士表演。其次,剧团坚持专业化的培养体系。从成立到抗战胜利,剧团三任团长的共同特点就是对艺术创作非常认真,剧团骨干刘岘、路丁、李克弱、莫朴等毕业于艺术专科学校,其他成员大都受过文艺训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剧团排演过名剧《雷雨》《日出》《原野》以及一些国外经典话剧,也曾演出过《黄河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等专业性很强的交响合唱。不仅现代剧,剧团对于古装剧所用道具同样一丝不苟,比如,表演《空城计》所用戏服,用龙头白布、红绿布剪裁成宽衣大袖的袴袍及靠片,用各色油墨在袍靠上画虎、画八卦、画潮水红日,演出后惊动了台下的战士及群众。最后,剧团坚持群众化的创作演出导向。拂晓剧团的工作方式高度适应敌后游击战环境:一是演出场所机动。剧团常将整个团队分散成若干小组,灵活编组,田间地头、村口场院、战壕掩体皆是舞台。二是演出形式灵活。形势紧张的时候,表演以短小精悍的活报剧、快板、歌曲为主,便于快速演出和撤离。三是创作与演出一体化。紧密结合战斗任务和中心工作(如扩军、春耕、征粮、减租减息),快速创作、即时演出、迅速反馈修改。

文化抗战的艺术实践探索。拂晓剧团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将革命文艺理念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构建了“三层次”宣传体系,开创了“四维一体”的主题架构。“三层次”宣传体系:一是即时宣传层。全面抗战爆发后,拂晓剧团从延安和国统区带来了各种救亡剧本,同时自己也结合本地特色撰写新剧,活报剧《打鬼子》在鹿邑县首演时,揭露日寇暴行,当场激发青年参军,实现“演出即动员”。二是思想教育层。排演了诸如《空城计》《打渔杀家》《华容道》京剧经典剧目,改编传统京剧《九宫山》,借李自成失败警示党员干部戒骄戒躁,被誉为我党“第一部古装党建教材”。三是文化扎根层。剧团每到一个地方,深入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快板、双簧、打花棍、跑旱船、花挑子等民间艺术形式编进节目。比如与淮海艺人合作改造拉魂腔,创编《良女劝母》,用方言唱段化解家庭矛盾。“四维一体”的主题架构:第一,揭露敌人暴行。剧团创作常常将真实的日军暴行作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激发起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第二,歌颂军民英勇。剧团创作了许多反映我军指战员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作品,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团结抗战的生动场景。第三,批判内部问题。剧团利用戏剧表演,直观生动地指出了军队和根据地内部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团结前进。第四,构建未来愿景。歌曲《山那边好地方》描绘“富人穷人都一样”的理想社会,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了根据地人民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文化抗战的当代启示。拂晓剧团作为全面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一个缩影,其文化抗战的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三重启示。首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拂晓剧团的成功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彭雪枫将军亲自审定剧本,要求“每场演出都是政治课”。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拂晓剧团的光荣传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拂晓剧团在抗战那样艰难的条件下,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无论是将传统戏曲进行现代化改编,还是吸收借鉴民间艺术形式,亦或是排演国内外经典剧目,都体现了拂晓剧团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文艺发展的生命线。今天文艺工作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和表达方式,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拂晓剧团始终坚持文艺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广大军民,真正做到了文艺服务人民。文艺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才能赢得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书写人民、歌唱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作者:陈昀岚,单位:安徽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