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岳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山岳不仅是自然物质存在,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积淀的土壤,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山岳文化承载着地质演化、生态多样性和人文积淀的多重价值。皖南地区钟灵毓秀,拥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名山大川,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山岳文化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交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当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皖南地区的山岳文化,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风皖韵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原真保护,延续文化生命力。对于皖南地区的山岳文化,保护工作要放在第一位。首先,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全面整理山志、舆图、历代诗词、名人游记、碑刻墓志、匾联文书等各类文献,通过点校、汇编、数字化等方式,厘清皖南地区山岳文化的历史语境、丰富内涵与价值精髓。例如,黄山现存的《黄山志》《黄海真形图》等文献,记载着山体变迁、人文活动等;九华山的佛教碑刻与朝山记录,见证了儒释道融合的历史轨迹。其次,保留原有的风貌与特色。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历史建筑修复建设前应开展查勘、测绘、检测、评估等前期工作,修复古建筑时优先使用原有砖瓦、木料,沿用传统榫卯工艺。比如,黄山文殊院的修复,应最大限度保留其原始形制,让后人透过建筑触摸历史温度。最后,加强联动保护。山岳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自然环境、村落肌理、民俗活动与非遗技艺共同构成的“活态系统”。要将黄山、九华山等山岳与宏村、西递等徽州古村落联动保护,将祈年祷雨、朝山进香等传统民俗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徽剧、徽州木雕等非遗在山岳文化生态中找到生存土壤。
构建协同机制,扩大文化辐射半径。皖南地区山岳文化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局限于本地,明清时期便通过经济往来与周边区域文化相互滋养。因此,要构建多层次协同机制,扩大皖南地区山岳文化的辐射半径。一方面,加强区域联动。将黄山的奇绝风光、九华山的灵秀禅意与长江文化、徽州文化相融合;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山岳文化的联动,合作共建“山岳文化长廊”;与上海、江苏等地的博物馆、高校合作,举办“江南山岳文化”联展与学术研讨,增强区域文化认同。例如,通过“黄山—庐山”文化论坛,共同探讨山岳文化的保护路径。另一方面,开展国际交流。山岳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积极开展跨国对话。可与日本富士山、朝鲜金刚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等建立“名山文化联盟”,举办“世界山岳文化论坛”;举办国际摄影展、美术展,展示黄山奇松、九华山云海的自然之美与徽州文化的人文之韵。通过学术互动、实地考察、成果共享等方式,既借鉴国外名山保护经验,又向世界讲述皖南地区山岳文化故事,提升皖南区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强化活化利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山岳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支撑,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让文化在“活态利用”中焕发新生。其一,坚持“山岳文化+”发展理念,推动山岳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设计“文人行旅”研学课程,循着徐霞客的足迹考察山岳地貌,理解诗词文化内涵。其二,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开发“仕宦游”“进香游”“文人游”等主题线路,配备专业解说员讲述李白、苏轼等文人与皖南地区山岳的故事;发行迎客松、地藏菩萨等数字文化藏品;推出“山岳文化情景剧”“徽州版画体验”“传统制茶技艺互动”等项目,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触摸文化肌理。其三,精准提炼皖南地区山岳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文化IP。可将迎客松、翠微寺、地藏小僧等具象符号转化为卡通形象、文创产品;从《黄山志》《九华山诗集》中提取素材,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山岳主题狼人杀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产品;依托黄山、九华山实景,结合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现代科技,打造《黄山传奇》《九华禅韵》等实景演出,让静态的山岳文化“活”起来。
拓展传播路径,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文化不是化石,需要在传播中获得生命力。必须加强皖南地区山岳文化的推广,探索符合当代受众认知方式的传播路径。一是打破传统叙事方式,用当代视角解读山岳文化。例如,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对接,制作科普短视频,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二,创新传播形式,拓宽受众边界。在坚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主阵地的同时,发力新媒体传播。可与动漫公司合作,推出以黄山、九华山为背景的动画片,将徽州古村落、山岳景观植入游戏地图,或以年轻人喜欢的轻喜剧形式,演绎历代名人与皖南山岳的趣闻轶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其三,强化数字赋能,开辟传播新赛道。搭建“数字山岳”平台,运用VR、AR技术还原黄山天都峰的险峻,再现古人朝山进香、文人雅集等历史场景;推出“元宇宙山岳展厅”,打造虚拟社交空间,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登黄山”“访古寺”,与其他用户交流文化感悟,加深对山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作者:肖辉,单位:铜陵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24AH0403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