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推进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8-12 20:21:15    责编: 刘东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作为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以其技术集成、空间应用和模式创新优势,正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的二维平面发展模式,引领农业生产向三维空间拓展,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将低空经济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可以赋能农业生产全要素升级与体系优化,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优化“低空经济+农业”顶层设计

低空经济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开辟了全新赛道。应以科学统筹为引领,以政策机制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保障,推动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由初级探索向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迈进。一是统筹发展布局。紧扣“低空经济+农业”主线,着眼精准农业、智慧农田、农产品物流等重要领域,系统评估产业基础、技术条件与市场潜力,细化阶段目标与实施路径,促进低空技术与农业全链条深度耦合。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聚焦空域使用、设备准入、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加快出台配套政策与操作细则,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让政策更加可感可及;明晰职责分工,加强跨部门交流协作,构建职责分明、运转顺畅的治理体系。三是健全体系标准。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技术规范,推行设备与人员“双认证”,以标准化促进规模化、专业化落地,夯实安全底线,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

完善“低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

低空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经济活动的关键载体。应以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立体设施网络为方向,提升系统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一方面,筑硬件、夯基础。科学规划通用机场布局,加快农用无人机起降平台建设,同步完善农村低空飞行服务站、智能补能站及全空间无人系统,通过协同推进路网、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广泛、运行可靠的低空作业硬件体系。另一方面,优软件、强支撑。推进地面基础网络、低空航线网络、通信导航网络与空域管理网络的“四网融合”,提升信号薄弱区域的通信质量,合理布局移动通信基站,构建覆盖农田与偏远地区的低空智联网,切实提升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业低空作业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

丰富“低空经济+农业”应用场景

解锁低空经济潜力,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是重要引擎。充分挖掘智能无人机、遥感监测、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的联动价值,不断拓展农业生产边界。一要打造智能作业场景。依托无人机在植保、播种、施肥等环节的精准作业与自主飞行能力,结合智能路径规划与变量控制技术,推动农药化肥施用减量增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生产水平,加快农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数字化、自动化转型。二要构建全域监测场景。融合无人机遥感、AI分析、多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建立覆盖农田、林地、水域的全域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灾害等关键信息,推动农业管理模式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转变。三要搭建高效运输场景。针对农资供应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渠道不畅等堵点、痛点,因地制宜设计适配多种地形条件的低空物流解决方案,系统构建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农业低空运输网络,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链路的时空距离。

加强“低空经济+农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产研协作,持续释放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的增长潜能。一方面,加强科技攻关,补齐发展短板。围绕精准导航、自主避障、智能调度等关键领域,着力克服农用低空装备功能单一、系统集成度低等短板制约。加快多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等高性能传感设备的研发应用,提升农业在植保、播种、监测等环节的精准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实现作业效率与质量“双提升”。另一方面,深化产研协作,加速成果转化。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与科研优势,组建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强化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对接,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通道,同步推进低空经济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协同联动,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加大“低空经济+农业”人才培育

无论是场景应用端、配套服务端,还是产品供给端,各环节都离不开懂低空经济的“新农人”。坚持“学院教育+社会培训”双轨并进,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以学院教育为主要阵地。在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无人机农业应用、低空遥感、数据分析等新兴专业,完善操控、维护、运维管理等核心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与真实生产场景对接,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以社会培训为重要补充。立足实际需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立专业技能培训中心,采用“理论授课+实操训练+现场指导”的模式,面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开展低空技术培训,着力提升无人机操作、数据采集分析、设备维护等实操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

(作者:王野全,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09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