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合肥
增进民生福祉 升腾美好生活
合肥 用“硬核”行动书写精彩民生答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1-13 08:41:08 责编: 徐文娟

“国宝”东方白鹳现身巢湖湿地。

2019年9月4日,黄麓师范学校新校区景。

2019年11月6日,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菊园回迁安置小区抽签分房现场。

裕溪路高架东延工程。

2019年6月23日,美丽的巢湖沿岸。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年,合肥不忘初心,增进民生福祉,升腾美好生活向往,让更多人感到暖意融融,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更为坚实。

新改扩建44所中小学、新建33个阅读空间,市中心图书馆加快建设,打造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全民健康医疗数据库建成、126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携手”,筑牢幸福生活的健康之基;

开建2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整治122个老旧小区,更多安居梦圆;

开展4个市级智慧社区和50个智慧平安小区试点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荣获“2019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

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项目1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8万户,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

今天,一方百姓对小康生活已经有了新的期待。

从2019年2月合肥凭民生成就入选中国“十大美好城市”,到年底民生“成绩单”收获满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正在享受更加便捷幸福的美好生活,一幅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温暖美好的民生图景在庐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枝叶关情 曲曲民声暖人心

“2021年9月,许多孩子有望到新校区上学,享受最美的读书时光。”2019年11月12日,合肥市第九中学校长张国正在九中新校区开工仪式上高兴地说。这一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横渠书院”的百年老校,建成后可容纳4950名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座城市前行的车轮,需要有不断累积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推动。

一直以来,合肥大力推进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全力保障教育事业有序发展,让更多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2016年—2018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0所,新增学位5.5万个;全市建立159个教育集团,覆盖680所学校,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91%,提升新建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合肥特教中心北校区主体完工,计划在2020年8月投入使用;合职院汇心湖校区、黄麓师范一期建成;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公共平台项目去年底完成结构封顶;合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已建成交付使用……过去的一年,一批优质教育项目全力推动,优化了合肥市的教育资源布局,更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2019年,合肥市建成71所幼儿园、44所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的比例提升至45.5%,城市和农村地区中小学午餐服务覆盖率达99.7%和58.8%,实现了乡镇寄宿制学校全覆盖。

公平教育的蓝图在细细描绘,医疗保障的发展图景也在深深擘画。

“现在的生活可太好了,我们老年人不仅有退休金,政府还给许多保障。”家住庐阳区双岗街道合肥八一生活区的84岁老人陶定文,自己和老伴都在庐阳区海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了家庭医生,一有头疼脑热,就打电话给家庭医生问诊咨询,熟悉又放心。

如今,在合肥,更多人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4家市属医院与国家选定的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总床位1500张的市妇幼保健院西区开诊;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完成土建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成700万人的合肥市全民健康医疗数据库;电子健康码在全市公办医院广泛应用,实现医疗服务“一码通”;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总部基地顺利开建…… 过去的一年,“健康合肥”迈出坚实步伐。

应对人口老龄化,合肥在探索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上大步向前,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过去的一年,全市共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3个;60个医疗机构与90个养老机构开展合作;69个农村敬老院建立了医疗特护区;126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合约。

过去的一年,还有更多需要阳光雨露的人们一直都被记在心上,得到了稳稳的呵护。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合肥重点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安排扶贫资金16亿余元,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项目1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8万户。

底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合肥153个乡镇(街道、园区)全部设立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业务无纸化审核审批;建成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实施精准救助;向困难群众发放8次价格临时补贴8313.4万元,惠及168.7万人次。

多元化养老服务托起“夕阳红”,合肥建成社区养老助餐机构230个,市区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达80.7%;建成16家社区嵌入式照护型养老机构,建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家,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6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370家;完成了5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智慧化服务工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兜底保障,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呵护民生,倾力为美好城市“加码”,合肥用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把民生改善书写在新时代的车轮里,让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能级提升 活力合肥绽芳华

横连东西、纵贯南北,交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交通,攸关民生。高铁飞驰,汽车畅行,飞机翱翔,巨轮远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缩短了城市距离,加快了人员流动,拓展了发展空间,让城市脉搏充满活力。

“地铁真的很方便,平时开车上班最怕堵车,现在从淮南路站坐到市政务中心站,只要20多分钟,票价3元,时间和交通成本都大大降低了。”让家住美晨雅阁小区的宋晨感到方便的是去年底轨道交通3号线的开通运营,这条衔接起合肥市东北、西南与中心城区的轨道线,正在方便更多市民出行。

迈向轨道交通线网新时代,合肥地铁的开行,让更多市民得以享受出行便利。

如果在空中俯视合肥,一条条道路如同脉络,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内外兼修的合肥,正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征程中持续发力,奏响时代变迁的音符,记录城市发展的印记。

2019年12月1日,商合杭高铁北段建成通车,合肥到阜阳的最短时间由2小时17分缩短至1小时02分;到亳州、南阳和周口等城市的时间距离缩短一半以上,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12月28日,合肥至新沂高铁、新合肥西站等重点铁路项目集中开工,合肥的高铁网正在奔向“时钟型”……

对外,建高铁、开航线、通水运;对内,修地铁、拓道路、畅物流。过去的一年,合肥商合杭高铁北段建成通车,合肥南站南广场投入使用,合安高铁加快建设,合新高铁、新西站、巢马城际已开工;合宁、合芜、合安高速“四改八”工程完工,德上高速合枞段、岳武高速东延开工建设,全年新建、续建29个国省干线360公里;新桥机场二期前期工作、引江济淮工程扎实推进……

城市“颜值”升,民生福祉增。紧跟时代步伐,合肥不断绽放芳华,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雅、创新进步的现代化魅力城市,如同一幅美丽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

流光溢彩,赞美祖国。2019年国庆前夕,合肥夜景灯光秀多次登上央视:天鹅湖“我爱你中国”的巨幅字幕、胜利路“迎宾大道”、黑池坝景区、包公园夜景亮化……“光影魔术”营造的城市美景,在夜幕下绽放别样的魅力。

过去的一年,合肥城市建设掀起新高潮,品质获得新提升。集贤路跨派河桥、郎溪路高架、龙岗路等建成使用;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畅通二环北环西段等重点路桥加快建设;长江路两侧、天鹅湖周边楼宇、南淝河桥梁等一批夜景亮化工程建成;合柴1972、红星路等城市微更新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长江路城市双修、金寨路沿线改造推进。

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无不展示这座城市勃勃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道路通了,夜景亮了,高楼多了,城市美了,合肥靠实力不断刷新颜值、提升气质,让居住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变化。

绿水青山 大城美景入画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怀抱800里巢湖,合肥是一座天然湿地之城。2019年11月,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组前来考察,预示着合肥将进入争创生态“国际名片”冲刺阶段。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体现的是政府的决心、勇气和担当。从规划引领到立法保护,从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到探索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合肥舍得投入、全域推进,巢湖湿地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巢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巢湖上波光粼粼,大批越冬候鸟翔集湿地,绿树和大道相互交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乘船赏湖、观鸟嬉戏、远眺美景,这种与水相亲的生活,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生活在巢湖岸边的许多人,由原来祖祖辈辈的渔民生活,“上岸”过上了新生活: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民宿打理得干干净净,还有人带起了旅游团,接待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

2020年1月1日,巢湖在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年全湖禁渔,“十年全域禁渔”让巢湖休养生息。驰而不息倾力治水,巩固了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正在显露。

不仅是巢湖,碧水保卫战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合肥河流水质整体提升。过去的一年,合肥狠抓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河湖警长制;南淝河水质逐步向好,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不需远行,市民在城区就能欣赏到“处处是花园”的美景:大蜀山森林公园空气清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鸟语花香,环城公园内林美水清,还有街角花境多姿多彩……这座城市,显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采。

2019年10月,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因林长制改革有力,再度登上央视。在公园林长、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彪看来,得益于林长制,公园逐步建成了多功能森林生态网络结构体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万人次。生态好了,游人也多了,大家的干劲也足了。

城外森林绿意绵延,城内公园满目皆景。聚焦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合肥将林长制改革作为建设绿色之都、生态之城的主抓手,“绿文章”越做越精彩。过去的一年,合肥以推进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乡村造林增效提质,公园城市加快走来,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年度绿化面积1348.2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

过去的一年,“合肥蓝”在朋友圈刷屏。蓝天白云的背后,凸显了合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2019年,全市PM2.5、PM10浓度连续六年双下降,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合肥利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契机,及时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还百姓蓝天碧水净土。

开门见绿、抬头见蓝、碧水绕城……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合肥走出一条生态高质量新路。回首过去的一年,从城区禁放烟花爆竹到巢湖十年全域禁渔,从率先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到率先建立市级河湖警长制,合肥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大美合肥越来越近,市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安居安心 幸福生活正可期

2019年10月8日晚八点,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在央视开播,第一集《房子里的中国》中,就展现了合肥市公租房保障对象龚益平夫妇如何从低矮狭小的老房子搬进处处阳光的公租房,圆了他们“安居梦”的感人故事。

同龚益平夫妇一样,更多人在合肥圆了“安居梦”。2019年7月26日开始,新站高新区磨店社区2297户居民,参与“光明之家(含少荃家园三期)”回迁安置的公开摸号,近万名居民将能住上少荃湖畔徽风皖韵的“新家”。

搬新居,让更多人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这是郑重的承诺,更是温暖的关怀。

越来越多人住房条件改善,为合肥的保障房建设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过去的一年,合肥扎实推进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国家级试点工作,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和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开工建设2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100余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整治老旧小区122个。

人居环境改善,不仅要看住的房子更大更明亮,还要看阵阵书香馥郁满城,滋润人们的精神家园,提升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

2019年4月16日,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中,合肥居第八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如今,遍布全城的城市阅读空间总数达到113个,基本形成“15分钟阅读圈”。过去一年,合肥新建33个城市阅读空间,全市160个公共文化场馆、合柴1972、瑶海1980等文创园区精彩纷呈,让更多人文化之旅有处可去。

过去的一年,文化之风劲吹。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七届会商会文艺晚会、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等全国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赛事精彩不断,合肥入选全国社会足球场地建设重点推进城市,举办合肥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合肥市国际马拉松迈入国际银标赛事行列……

对于生活在合肥的人们来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内心真正的安宁。而这份“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的安定。过去一年,合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27.76万人,同比增长9.72%;推进参保扩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截至2019年12月,财政民生支出960.8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5.6%。办好省定31项民生工程和20项民生实事,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托起更多人“稳稳的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个个清晰的数字、一桩桩为民的实事、一幅幅美好的场景,2019,合肥用坚定的行动书写了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佳诠释,更是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最好回答。

    相关新闻
女子上午离职下午发现怀孕 申请仲裁请求恢复劳动关系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