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合肥
合肥启动“心灵呵护”计划
空心病、厌学等心理问题低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呵护”行动今年在蜀山区试点,明年将向全市推广
来源: 安徽新闻网-新安晚报 2021-03-22 09:02:15 责编: 徐文娟

“默默无闻的她凭什么职位高我一级!”“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都更喜欢她?”3月19日下午,在合肥市五十中天鹅湖校区,一场情景剧从一个小切口展示了学生在校的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只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一个正常的情绪,其实还有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被忽视。”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表示,厌学、空心病、心理问题小龄化等在青少年学生中日益明显。目前,合肥市启动“心灵呵护行动计划”,3月19日在蜀山区开展“春到蜀山心灵呵护行动计划”试点,明年将在合肥全市范围内推广。

五年级小学生写好了一封遗书

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于2019年12月7日成立,“成立以来,每天都在做辅导,每周一次直播,每次在线有10万人,点击量500万左右,说实话,这个数字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林林表示,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而大量的辅导,让她接触到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范围也更广。据统计,她每周接触到的学生约1000多名,其中需要预防性干预,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约有20~30人,即每百名学生中2~3名需要心理干预。

“孩子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手机管理无序,空心病等。”据其介绍,很多孩子无目标、无欲望、无意志力,且心理问题正在小龄化。3月上旬,一位老师拿了一份学生的“遗书”来求助,那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遗书”上写到她讨厌爸妈,讨厌所有人,不知道为何而活。目前,这名学生正在接受心理干预。

不久前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前来咨询,他自称近半年正在研究怎么自制炸药,展示的购物车里有数件化学原料,这名学生说,他想把爸妈“炸”掉。

校园欺凌存在于成长每一个阶段

除了“空心”、厌学等,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还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校园欺凌时有发生,今年1月份,滁州的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里被多人围殴掌掴64次后晕厥,更是刺痛了很多人。

“校园欺凌绝大多数并没有被发现,可以说是超九成被忽视,它其实存在于每个阶段。”林林介绍,校园欺凌体现在早期阶段是一种原始的冲动,而成长到青春期则是一种有意识的霸凌。除了暴力外,还存在对小伙伴“设计”、“布局”,以及语言暴力及家庭条件歧视上。

校园欺凌受害者需要心理干预,而欺凌者同样需要。“欺凌者承载了太多的‘恶’,只能发泄给自己的小伙伴。”林林认为,欺凌者本身其实也是家庭及社会的受害者,一般都曾有遭受暴力的经历,成就感非常低且很卑微,只能通过施暴获得成就感。

据其观察发现,校园欺凌所涉双方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精神留守儿童”,即父母不在身边,或在身边但不管不问,“这些儿童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短期看不到,但未来可能会暴发。”她认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干预对象应该包括受欺凌者和欺凌者,而干预的重点不仅仅包括对欺凌者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还应包括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恢复。

越位母亲+缺位父亲=孩子“心灵感冒”

“一个缺位的父亲,一个越位的母亲,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会出现‘心灵感冒’。”林林介绍,不管是自身厌学厌世,还是欺凌他人,背后都有家庭环境的原因。

多位向林林咨询的学生都曾表示“讨厌爸妈”,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父亲的漠不关心,母亲的360度关注,让他们觉得“没有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没有为自己而活。”

今年春季开学不久,一名学生意欲跳楼,老师及心理专家联系到孩子的母亲,其母亲正在打牌,林林建议带孩子周六去接受心理辅导时,这名母亲拒绝了:“周末要上辅导班,没时间。”

“以前厌学情绪主要出现在初一以后,而现在最小出现在四年级。”林林认为,心理问题“小龄化”,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于关注成绩,造成孩子的心理窒息,没有感受到童年。

而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还将16岁孩子当成6岁孩子“管理”,那名研究自制炸药的高中生在咨询中告诉林林,他感受不到一点自由。他和同学约了看电影,爸爸为他算账:去的路上要半小时,电影2小时,回来路上半小时,一共3个小时,可以在家好好看书。

教师、家长、孩子构建“三足合力”

“万物应有时。”林林表示,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事业”,如学龄前孩子的事业是游戏而不是早教,家长对每个阶段的孩子都要有不同的相处方式,“而不是从头至尾的控制+溺爱。”

“很多家长和老师表示孩子在课堂上多动,那是因为在家活动的时间太少,在课堂上来补偿。”林林表示,小学阶段,父母要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运动游戏。中学阶段,学会对青春期的孩子“放权”,让他适当逆反与独立,对他好奇并尊重。

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逆境商”,不能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需求,“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林林建议,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教师、家长、孩子三方的努力,教师的职场胜任力、家长的家庭情商力、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处理学生的问题,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处理好亲密关系。”而对于孩子,林林建议,在培养“逆境商”外,要激发其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每天让孩子做半小时家务,差不多能解决所有抑郁问题。”

合肥试点启动“心灵呵护”行动

为积极构建家校共育、关爱共融的成长环境,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合肥市科协与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联合启动了“心灵呵护行动计划”,2021年在蜀山区进行试点,2022年将在合肥市全市推广。

据介绍,“心灵呵护行动计划”由“心灵呵护实践活动”“心灵呵护进校园”“心灵呵护进社区”“心灵呵护心活力培训”“心理小达人科普大赛”等五个具体部分内容组成,时间贯穿2021年全年。“全年有25场活动,将走进校园、社区和家庭,大家一起为孩子创作一个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蜀山区科协主席张冬梅介绍,将在合肥科技馆举办10场实践活动,包括讲座、体验及观看心理科普影片等。

此外还将进入试点学校,进行课后沙盘治疗,并对以蜀山区中小学班主任为对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相关工作水平。进入社区后,将以隔代教育、青少年心理成长、多家庭沙龙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促进家庭情商成长。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通讯员 胡亚梅 陈三虎/文 周继龙/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