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合肥
一河清水入巢湖 科技支撑建智库
合肥擦亮巢湖这张“最好的名片” 预计2035年巢湖水质达到Ⅲ类
来源: 江淮晨报 2022-09-16 10:04:31 责编: 徐文娟

半岛湿地的骨顶鸡。

合肥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包河区自动监测站。

9月11日,成群白鹭在巢湖湿地水域栖息觅食。钱茂松 摄

十五里河河口湿地。

玉带河湿地与振风塔遥相呼应。

◤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湿地面积恢复较快、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十年之间能够让八百里巢湖重新焕发盎然生机,并非易事。为了治理巢湖,合肥确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投资400多亿元,让全湖水质从Ⅴ类改善至Ⅳ类,提出“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聚力打造生态、人文、创新、发展、民生五大名片。

新征程,新挑战,到2035年,合肥将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争当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擦亮“最好的名片”,打造巢湖名城。◢

一河清水入巢湖 全湖水质转Ⅳ类入湖出湖水质持续提升

这十年,巢湖水质改善明显。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长蒋大彬介绍,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这十年,总结出的“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办法,收效显著,入湖和出湖的水质逐年提升。

日前,记者来到十五里河,站在十五里河湿地入口处远眺,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一河碧水缓缓流入巢湖。看着这幅清水绿岸的美景图,人们很难将它和几年前的黑臭河联系在一起。十五里河是巢湖一级支流,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它曾是一条水质常年劣Ⅴ类的河流,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污混流情况点多面广,管网老化破损问题严重,河道生态功能丧失,部分河段甚至出现黑臭现象,成为民心之痛。聚焦水质改善,合肥市全面加快工程实施,将十五里河水质改善作为一场攻坚战役,如今成效初显,十五里河入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同时,湿地恢复挺水植物面积54亩、沉水植物面积197亩、鸟类栖息地10.7亩,这里也成为鸟儿栖息觅食的好去处。

除十五里河外,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清水河流的入湖水质均保持优良,全面消除劣Ⅴ类。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好转为Ⅲ类,均优于国家考核要求。

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巢湖湖水平均每年通过裕溪河流入长江约40亿立方米,其入长江前的国控断面裕溪口近年来水质一直稳定保持Ⅱ类,对长江的环境效益产生正贡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大治理理念转变从“治理好”到“最好的名片”

十年来,巢湖综合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12年至2016年,这个阶段巢湖综合治理主要从防洪保安、污染治理入手,减少巢湖周边洪涝灾害,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第二个阶段自2017年至2020年,这个阶段巢湖综合治理开始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思考”的小流域治理理念,将治理内容由线扩展到面,由河道扩展到流域,探索流域治理的试点示范;第三个阶段自2021年起,巢湖综合治理以实施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契机,开始向系统治理推进,努力探索城湖共生的巢湖模式。

随着治理实践的深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定位、格局、需求变化逐渐清晰,巢湖综合治理理念面临着三大转变。一是从“治理好”到“最好的名片”的定位转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巢湖之滨,叮嘱“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二是从“九龙治水”到“合力治水”的格局转变。巢湖位于皖中江淮之间,既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安徽省境内最大湖泊。2011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的格局,开启了综合治理征程。三是从“望湖兴叹”到“近湖亲湖”的需求转变。巢湖是合肥最好的名片,也是“家门口最好的生态产品”。

通过综合治理,变美了的巢湖为合肥释放了一片新天地,给合肥带来了灵气和希望。市民不再“望湖兴叹”,拥湖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近湖、亲湖福祉。

科技支撑建智库成立巢湖研究院 建立“数字巢湖”平台

在巢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科技力量是助力湖泊治理的一项重要支撑。

为了搭建好政产学研用技术集成平台,由巢湖管理局与合肥学院共同组建成立了巢湖研究院。同时,与中国环科院合作,依托巢湖研究院共同建立“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分中心”。建立“数字巢湖”平台,以地理空间信息、流域水情雨情、点源面源污染监控系统等为基础,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扎实推进数字巢湖建设。

此外,打造“巢湖治理智库”,在全国相关科学院所和高等院校范围内遴选专家学者,组建了“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巢湖综合治理出谋划策。举办了三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活动,专家学者在峰会上分享湖泊治理和生态修复经验,为巢湖综合治理建言献策。探索应用新技术,创新构建污染源空间数据库,创新试点初期雨水调蓄原位处理技术,获得了2020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落地高陡边坡山体生态修复、多水塘活水链湿地、蓝藻磁捕船等一批先进技术。

近日,针对巢湖治理的下一步该如何走的问题,巢湖管理局、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还共同组织了一场“走近巢湖”企业家沙龙,邀请了合肥市22家企业的负责人来到现场共同为巢湖治理出谋划策,并且提出了巢湖治理应该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企业等多元主导转变。

生物多样性恢复

环湖十大湿地建成 合肥人亲湖近湖更便捷

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2年开展巢湖综合治理以来,完成投资400多亿元,取得明显成效。“巢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出湖水质保持优良。蓝藻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巢湖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

2021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2022年,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此外,首次出现蓝藻打捞能力远大于蓝藻繁殖速度。这一成效都源于蓝藻水华的应急防控体系初步建成。

2022年7月,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100平方公里的湿地像一串串美丽的翡翠项链。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562种,2021年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3种,2022年有记录的达到359种。今年新发现环巢湖历史上无记录的鸟类13种,有西方秧鸡、棕头鸥、亚洲短趾百灵、长嘴鹬、白鹈鹕、白颊噪鹛、红尾水鸲、鳞头树莺、小蝗莺、巨嘴柳莺、鸳鸯、仙八色鸫和白喉林鹟。其中西方秧鸡、棕头鸥、亚洲短趾百灵、长嘴鹬4种为安徽省新记录鸟种,黄胸鹀由“稀客”变为“常客”。

154公里的环巢湖观光大道建成,水清岸绿景美的巢湖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合肥“最好的名片”正在精彩呈现。

大湖治理,久久为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合肥将建立完善治湖“六大体系”,流域统一监测体系、跨区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工程项目建设体系、水环境治理项目评估体系、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以及考核体系,确保生态环境问题按期整改,工程设施建设能快尽快,治理机制运行持续优化,群众亲湖近湖更加方便。到2025年,确保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到2035年,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争当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

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文 李福凯/摄

    相关新闻
从“纸间”到“指间”合肥数字档案可1分钟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