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图片新闻
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在科学规划引领下,真金白银投入综合治理——
让巢湖这张名片更加亮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9-06 15:57:13 责编: 李桑

环巢湖旅游大道白石天河大桥。本网通讯员 王闽 摄

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美景。本网记者 范柏文 摄

编制规划引领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秋阳下的巢湖,青山叠翠、绿水银光,一派壮阔的美景。“以前这里都是杂草,有一人多深,垃圾成堆,要到巢湖去看风景都过不去,现在站在巢湖岸边,美景尽收眼底。”8月28日,站在巢湖大堤上,庐江县白山镇同春村村民朱士和高兴地说。

改变,源自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世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市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统领,以环巢湖地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重要举措,编制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制定印发《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计划任务清单》,明确每个湿地保护修复目标、任务、计划和措施。

“我们接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各项基础设施工程,大幅提升城乡污水处理、防洪调蓄能力,今年汛期,防洪工程提前外排巢湖水24亿立方米,确保了安全度汛。”张世军介绍。把造林、绿化、湿地保护等多项工作有机结合到一起,是合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的过程中,合肥市将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的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不同区域的湿地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中,我们将因地制宜,更加准确地定位每一片湿地主导功能。”张世军说。

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出入湖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巢湖东半湖、西半湖、全湖水质均值均为Ⅳ类,达到国家初定考核标准,鸟类升至300多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8个,重现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的美景。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上升至2020年的275种。随着巢湖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素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现身巢湖半岛湿地。今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计划2023年全部建成。

强化项目支撑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持续推进,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种植乔灌木307.2万株、水生植被453.75万平方米。环巢湖湿地在2020年巢湖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中累计蓄洪2.69亿立方米,2020年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巢湖综合治理正取得积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巢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为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把打造最好名片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使命、重大民生实事,全面启动新一轮巢湖生态治理。”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巢湖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调蓄洪水能力显著增强、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减少、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在这些可喜成绩的背后,是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有力的项目支撑。

为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合肥市组织谋划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151.1亿元,通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竞争性评审,获批中央财政补助20亿元,计划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8类37项工程措施。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整体项目已获批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

湿地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市、县分担机制,湿地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以市财政投入为主,纳入巢湖综合治理和市大建设项目统一调度保障,县(市)区负责拆迁安置和土地流转费用。注重政策叠加,将湿地恢复与巢湖一级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建立退耕还湿奖补机制,市、县财政按600元/亩予以补助。探索建立多元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研究湿地可持续经营利用模式,市级财政从2021年起,预算安排8500万元,每年对土地流转、湿地管养进行生态补偿。目前,市、县两级财政环湖十大湿地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据悉,日前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已启动招标,预算金额约408.78万元。通过设置完善界碑、标志物及告示牌等有关设施,为保护好巢湖生态资源扎紧篱笆。

实施“四源同治”

推进“数字巢湖”建设

近日,在南淝河入湖口左岸湖区,巢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正在作业,自4月23日开工以来,已完成清淤工程量约1.2万立方米。当前,合肥市正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今年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安排实施项目136个、计划投资88亿元。

整治“点源”污染,环湖4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全市85个乡镇、606个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整治“线源”污染,以河保湖,全面推进34条清水型河流保护性治理工程,对4条入湖重污染河流重点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整治“面源”污染,启动环巢湖1公里内化肥农药2021年零增长、2022年起零使用的“双零计划”,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村改厕;整治“内源”污染,蓝藻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通过综合施策,巢湖首次出现蓝藻时间较去年同期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巢湖蓝藻无异味。

为了科学治巢,合肥市加快推进“数字巢湖”建设,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设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巢湖流域水环境的精准管理和有效实时监控。完成巢湖湖盆地形图和四条重污染河流河道测绘、历史地形图成果数字化整理,构建天地空立体监测体系,实现湿地建设和保护动态监测评估。开展环湖湿地本底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聘请国内顶尖生态修复专家完成十八联圩生态修复规划。

合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八百里巢湖是合肥宝贵财富,合肥市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把巢湖这张“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绚丽动人。

(本网记者 汤超 本报通讯员 章崇志)

    相关新闻
“智慧警局”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