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刷脸支付暂"遇冷",须先解消费者之忧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19-10-09 09:37:17 责编: 武静

今年以来,刷脸支付在各大商店、餐馆逐渐铺开。消费者在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二维码,只是看一眼支付设备,就能轻松完成付款。但消费者和商家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也发现,这一设备利用率较低,体验没有二维码支付好,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刷脸支付究竟存在那些问题,未来又能否普及?(10月9日央广网)

2018年底,支付宝推出了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今年3月,微信刷脸支付产品“青蛙”也正式上线。随着两大线上支付“独角兽”新产品的推出,可以说刷脸支付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刷脸支付与二维码支付相比,消费者免去了使用手机的过程,程序似乎简单了不少。但随AI换脸等技术的出现,刷脸支付必定面临着一定的信息泄露风险。

与手机支付凭密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终端硬件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并解锁完成人脸支付。刷脸支付的“脸”,作为每个消费者个体独特的生物信息,是不可更改的。如果信息采集方的云端生物数据库信息泄露,人脸支付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个暴露与公众场合的“支付密码”,且很难像密码一样挂失补办、更换密码以求确保资金安全。

更难预防的是,人脸信息的收集也很难说不被主动或被动用于第三方用途。可以说,刷脸支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商业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伦理和道德法律问题。

因此,要使人脸识别带来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首先作为支付实施方,科技企业理应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自发地承担技术更新、伦理守护与社会责任;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和手段,尽快出台相关生物信息采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避免对支付机构监管失位,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作者 李双虎)

    相关新闻
徽评:奔向伟大复兴梦征程中的“皖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