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鼓励见义勇为 保护善意救助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01-07 15:20:49 责编: 武静

工人徐磊(化名)在工地发现工人刘明(化名)被绞进了搅拌车里,立即前去救援,采取拉拽方式试图把刘明拉出来。然而,徐磊尝试无果,刘明因伤势过重,最终离开了人世。事发后,徐磊被刘明家人起诉至法院,认为徐磊救援方式不当,要求赔偿相应损失。日前,合肥市瑶海区法院公布一审判决结果,驳回原告诉求。(1月7日新安晚报)

这让笔者联想到了近期在网上引发热议的一个案例:两年多前,一家药店店主为一名老太做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对方12根肋骨。获救后的老人反倒将店主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近日,法院判决店主无罪,认为其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不违反诊疗规范,不应承担抢救过错。对此,绝大多数评论都支持法院的判决。

鼓励见义勇为、保护善意救助——近年来,当“救不救、扶不扶”屡屡成为舆论焦点时,法律为好人出手相助提供了保护。民法总则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即将施行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写明,“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

类似的两个案例,相同的判决结果,希望可以激励更多人在遇到有人摔倒或需要帮助的人时,能够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毕竟,在身体损伤和生命失去的选择上,相信很多施救者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挽救生命;而家属最后能接受的结果,也一定是首先希望亲人还活着。

如今,危急关头出手急救的正能量故事越来越多。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够高和急救知识的缺乏。尤其是上文所述的那位药店店主,其另外一个身份还是医生。所以说,急救除了一腔热血,更需要科学知识。

总之,相比于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扶不扶”闹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全民大讨论,在“救”还是“不救”的选项上,更多的人已然选择了后者,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关键时刻的互助,是一道温暖而坚固的“防火墙”,既让彼此感到温馨,又在遇到困难甚至危险时成为安全保障,笔者真心希望这种互助不要再被伤害。(作者 文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