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云”祭扫,内化于心更“清明”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03-23 09:42:38 责编: 武静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但在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仍需坚持之时,究竟应如何祭扫?自3月20日起,合肥市继续暂停现场祭祀活动,开通网络祭祀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安全祭扫。同时,上线“居家祭祀礼仪”微视频,手把手指导市民开展居家祭祀活动,倡导以家庭追思会的形式,开展绿色文明祭祀。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疫情之下,如何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中的考题。如何在追思先人与减少群聚性感染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寻求切入点,让文明祭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提倡“云”祭扫,就是一个恰当的选择方式。

“云”祭扫,将慎终追远内化于心。风清景明,慎终追远,是让人深沉感怀的节日,承载着无尽思念与浓情。自古以来,清明节气,具有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传承着两大传统礼俗主题:一是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文化,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是洗涤精神家园、弘扬家规家风的重要形式。

古人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殡葬与祭祀,自古就是一件大事。逝者已去、生者道远,无论是缅怀逝世已久的先人,还是悼念刚刚逝去的亲人,当下,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在祭祀与怀念中寄托哀思,体会春生秋落、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建立起生命的连接,感受生命的价值,充分体味人生的情怀。

“云”祭扫,让清明更“清明”。当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已经实现“清零”,但是,“清零”并不等于零风险,战“疫”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警惕绝不能放松。而有效防控疫情,必须继续坚持不聚集、不扎堆,如果放开要求,让群众现场祭扫,就会在清明节前后,形成难以想象的人群聚集高峰,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云”祭扫的推出,秉持“清明“的核心价值,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寄托哀思,采取居家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致敬缅怀先人,传递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感,值得进一步大力倡导和推广。从现实意义来说,做好自身防护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因此,“云”祭扫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群聚性感染风险,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扩散和反复,同时对于维护消防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云”祭扫,应当成为新风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云”祭扫将祭扫形式由“现场”转为“线上”,其精神内核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都是发自内心地缅怀先人、表达哀思。因此,只要我们秉持一颗感恩的心、一颗缅怀的心、一颗尊重的心,怀有真挚的情感,抱有向善的情愫,网上 “云”祭扫同样可以追思逝者、慎终追远。方便、环保、隽永的祭扫方式,也必将形成一种新风尚,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常态。

透过现象看本质,“云”祭扫是推动文明、引领新风尚的创新和进步,不仅是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也是绿色理念的生动实践,满足了广大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朴素愿望,进一步丰富了清明人文内涵,也使清明节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

开展“云”祭扫,推广网上祭扫和文明祭扫新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倡导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让情有所寄、哀有所托、祭有所处,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传统的清明节回归“清”且“明”矣的本真与质朴。         (作者 睿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