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防汛抗旱要“老”“声”“常”“谈”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06-23 15:23:29 责编: 武静

时值汛期,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把防汛抗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可也有人认为,现在科技发达,气象预测准,对汛情旱情不必“大惊小怪”,看看天气预报划定的“灾情重点”就行了;还有人说,现在各级政府“家底子”厚,水利设施固若金汤,防汛抗旱不必老生常谈。这两种观点都是麻痹松懈思想的典型表现,容易酿成“一失万无”的大错。防汛抗旱不是小事,也不能小视,即使“岁岁年年灾相似”,也要“年年岁岁心挂之”。

一要倚“老”防“老”。防汛抗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硬仗,打赢这场战争,除必要的“技防”外,关键还在“人防”。

倚仗一支“老队伍”。农村基层长期生活工作着很多老水利专家、老村干、老农民,他们十分熟悉当地的雨情特点、水利条件、民风习俗,对防汛抗旱有着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办法,在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重视好、发挥好这支“老队伍”的光和热,对于防汛抗旱中动员群众、巡堤查险、应急处置等,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摒弃一种“老思想”。我省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境内江河湖泊交织,防汛抗旱战线长、面积广,各水域地理位置、水利设施千差万别,再加上天气过程复杂多变,每年的汛情旱情也大相径庭,一定不能循着守株待兔的“老路径”、行着一以贯之的“老办法”,来面对或解决复杂多变的新状况新问题。

二要倾听骂“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干得怎么样,防汛抗旱措施到底管不管用,只有群众最知根知底。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同志就从农妇伍兰花的“骂声”中,找到“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正确决策。面对突发的汛情旱情,各级党员干部也要善听“骂声”,从群众的“骂声”中打好精准决策的“算盘”、动好专业调度的“脑筋”,力争把尖锐的“骂声”变为温暖的“掌声”。要不惧“骂声”,树立“骂声总比哭声好”的底线思维,在组织群众撤退转移、启用行蓄洪区等重大应急处置时,勇于担当、科学决策、快速行动,决不因个别群众的怨言,贻误正确执行的良机,避免“骂声一句”产生“哭声一片”的惨痛后果。

三要抓在经“常”。临时“抱佛脚”就会遇事“直跺脚”。防汛抗旱虽是季节性的“硬任务”,但重在经常、抓在平常,打毫无准备之仗,必吃“大有来头”之苦。要有人“在干”。及时调整组织机构,充实指挥人员,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防汛抗旱应急队伍,防止“灾”来无“兵”挡。要备足“器材”。牢固树立“宁可十守十空,也不可一日不防”的备战思想,充分备足防汛抗旱急需的各种器材,保证“水”来有“土”掩;要排查隐患。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汛前检查,经常派人查看“千里之堤”上有没有“蚂蚁”作怪,防止“蚁穴溃堤”的“老戏”老演。要完善预案。时常把应急预案拿出来“试一试”“练一练”,检验应急预案是“天衣无缝”还是“漏洞百出”,力争通过“在行”的预案,赢得群众的点赞。

四要实干善“谈”。防汛抗旱“人命关天”,要崇尚实干,也要注重言谈,决不能推诿扯皮、争论小利。谈责任不谈条件。履行好“堤长”“段长”“湖长”“河长”之责,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的安德里·罗文那样,想尽一切办法,履好职尽好责。谈问题不谈成绩。灾情不远离,问题不停息。防汛抗旱复杂多变,随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不能躺在过去“功劳薄”上“睡大觉”,沉迷过去的“喜”,忘记眼前的“忧”,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良机,把小灾拖大、大灾拖炸。谈大局不谈小利。防汛抗旱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关联性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既要“自扫门前雪”,又要“管好他人瓦上霜”,正确协调和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前后方等块面的关系,确保团结一致、共同抗灾。(作者 史仲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