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林长治林”安徽模式亮点在哪?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10-11 09:46:19 责编: 武静

2017年3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制体系。王宏明由此多了一个头衔:林长。从带领村民护绿、增绿、管绿,到引导村民栽香榧、种白茶、发展林下经济,王宏明在林长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村里早已大变样,森林覆盖率与村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0%、4000元提升到去年的73%、1.2万元。”(10月9日人民日报)

安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治林模式,5.2万余名各级林长上岗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经过3年实践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完成任务率44%以上,去年全省林下经济面积1650万亩,产值达510亿元,并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林长治林”安徽模式亮点多多,为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新思路、贡献了有益经验。

“林长治林”安徽模式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贯彻和创新实践。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滥伐、盗采林业资源保护痛点和基层林业部门唱护林独角戏存在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等短板,安徽从修订、完善地方立法入手,明确规定“森林资源保护实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压实各级职能部门特别是主管领导的主体责任,既体现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治林、护林的坚强决心,也是全省“一盘棋”“大合唱”推进林业管护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为各项治林、管林、护林、用林措施落地生效提供了有力保证。

“林长治林”安徽实践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治林用林指导思想。保护好林业生态,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经济、造福人民群众。安徽“林长制”不仅建立起严密的林业监管、执法机制,而且切实秉持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指导思想,因势利导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太湖县出台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补助鼓励改种毛竹、油茶、杉木、经果林等经济效益高、不易着火的树种,村民以林地经营权入股,到山场务工赚取工资,山场产生收益还能分红,从林业生态治理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群众护绿、增绿、爱绿积极性自然日益提高。

“林长治林”安徽经验还在于因地制宜打造林业生态经济优势。在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选定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肥西县探索城市森林公园发展模式;旌德县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太湖县则重点探索森林质量提升、现代林业科技服务、社会资本上山入林这3个体制机制创新点……

因林而异、精准施策、一林一策,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江淮大地结出越来越丰硕的成果。(作者 潇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