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从“限”到“禁”,白色污染治理须再加码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10-29 14:59:50 责编: 武静

今年年底开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有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塑料制品将陆续和老百姓说拜拜。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近日联合印发《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10月29日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一次性塑料袋、外卖塑料餐具、快递塑料胶带……多年来,塑料制品在居民生活中应用广泛,却也带来了治污烦恼。2008年6月1日起,我国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出台,使得我国在减少塑料污染上前进了一大步。

但目前,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没有被很好地限制,超市、商场朔料袋仍是主要的商品打包方式,或免费,或有偿提供。而且,随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外卖服务日益普及,国内从源头治理塑料污染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相关措施,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限塑”将向“禁塑”转变。

由于很难降解,塑料一旦成为污染治理非常难。尽管全社会公认塑料制品有众多弊端,但由于产业惯性和公众使用习惯的养成,“禁塑”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意味着不仅要在政策制定层面继续推出分阶段、分步骤地限制塑料使用的规定,还要在产业和公众习惯上下功夫。

因此,从源头减量到流通管控到终端治理,整个循环过程,都需要探索建立一套缜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出台相应的执法措施。近段时间,包括安徽在内,全国各地纷纷行动,或出台地方塑料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或就快递包装等废弃物的管理进行意见征集,这些举动都是在管理体制上的有益尝试,经过实践检验后或许能为我国治理塑料污染提供智慧范本。

从“限塑”到“禁塑”,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参与,更需要管理部门因时因势探索新方法。首先,各地应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威慑力,既能够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又能使塑料废弃物得到有效回收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治理压力;其次,应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政策图解、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科学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正面引导。再次,持续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相信随着更严格管理措施的出台,再加上柔性的社会倡导,政府、社会和个人能共同探索出一条控制塑料污染的办法,为保护生态环境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径。(作者 一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