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徽评:建管并重 努力打造“皖美”幸福河湖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0-12-12 10:37:49 责编: 武静

“河水清澈,垂柳依依,不时有白鹭、野鸭子在水面飞过,就像在画中游玩。”这一切,得益于安徽省大力推进示范河湖建设。(11月27日《中国水利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新时期推进江河流域治理的总体目标。然而,生态河湖建设涉及到灌溉、防洪、旅游、环保、饮水安全等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全省省情,全面、准确地分析现状和形势,立足比较优势,克服面临的困难,挖掘存在的潜力,多措并举,“建管”并重,既扬长又补短,努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百姓满意的“幸福河湖”。

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加强水利建设的战略机遇,通过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盘活剩余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防洪减灾、农村水利、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等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省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水利投资建设资金来源,巩固好水利融资平台,要在争取更多上级财政资金对防洪、灌溉、饮水安全等涉及公共利益方面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节水、水利旅游等具有经营性项目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用山场、坡地等入股水利旅游业,既弥补财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又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二是要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相对来说,水利工程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尤其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如果单个项目一个一个的实施,既费时费力,也很难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我们应统筹科学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治理方针,既要从战略高度、着眼长远发展加以谋划,又要认真研究经济可行性,算好基建账和营运账,做到规模适度,档次相当,真正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科学指挥调度统筹起来,把河湖乱象整治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起来,把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起来,让我们河湖建设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水环境问题“病因”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权责不清晰。现实中,“多头治水”的客观存在,有时难免滋生推诿扯皮等现象。自建立河湖长制后,创造性地将分散的治水职责向地方党政主要官员集中,把“部门制”变为“首长制”,不仅提升了“一把手”对治水的重视程度,更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有效推动了治水属地责任的全覆盖。今后我们各级河湖长要进一步准确定位,科学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真正把责任扛起来,把工作落实到“河边湖里”,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四是要进一步强化“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常言说得好,“三分建七分管”。过去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由于产权不明晰、重建轻管等现象突出,以致不少水利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近几年来,我省在水利工程建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即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在后续工程管理上,安庆市岳西县又探索出“五老管八小”“红色质量安全监督员”等成功做法,并入选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经验,从完善制度、保障措施、优惠政策等方面实现“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着力推进“五水共治”,改变过去哪种条块分割、“单兵作战”模式,让江淮大地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生活更美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河湖等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上即将圆满收官,成效可圈可点。面向“十四五”,对河湖建设来说,既面临机遇,也存在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继续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的总目标,不断扬长补短,齐心协力做好“水文章”,心无杂念答好“生态卷”,努力打造新时期“皖美”幸福河湖样本。(作者 刘纯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