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徽评
【地评线】徽评:从“中华典籍”里读懂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2-12-03 18:15:49 责编: 武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党员干部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从一部部典籍著作中读懂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品读《尚书》,知晓先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政之要,读懂报告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情怀。《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便以《尚书》开篇,只因尚书既是“政书之祖”,又是“史书之源”,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伏生一家以命护书,只为让这本珍贵的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尚书》全篇突出表达了“民本”思想,并深刻影响着子孙后代。

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唐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直到如今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华民族经历了多灾多难的洗礼,但那份为民情怀始终如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精读《天工开物》,感悟前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价值取向,读懂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就有“重农固本”的思想,在节目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明末科学家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共同理想,那便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一直是我们国家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千年梦想,必须要突破农村这“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尽锐出战,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村有了充足的发展底气。踏上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就是在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强基固本,让共同富裕的梦想照进现实。

研读《史记》,领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境界,读懂报告中“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的深刻内涵。《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篇篇皆为经典之作。其中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关于如何对待生死,司马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既是其崇高人格精神的凝聚,又是伟大民族气质的精华。这种生死观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从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到一穷二白的建设时期,再到阔步前行的新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心中崇高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铺就了我们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要勇于到最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扎根,到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锤炼过硬的素质本领,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以青春之我护佑盛世中华。(作者 陈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