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旅游
安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将增设公共空间
来源: 安徽新闻网-新安晚报 2022-05-06 15:00:46 责编: 武静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5月6日,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政策措施,如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等区域,要求增设“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探索“微管沟”等适合狭窄街巷的市政管线建设方式。

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数达到81个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省建设稽查局长高冰松介绍,安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十三五”以来,全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持续完善,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创新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发展不断融合,以用促保成效彰显,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据悉,安徽省连续获国务院批复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数达到81个,中国传统村落400个,历史文化街区35片,历史建筑5945处。我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充分肯定,多次作为典型代表省份在全国会议交流,并承担了相关全国性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推动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到2025年初步构建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传承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分级分类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充分利用、活态传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实施方案》明确,将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省级保护传承机制、明确市县属地责任、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各类保护对象应保尽保。健全保护对象确定机制、落实保护控制要求、强化保护对象名录管理。

同时,强化重点领域保护管理,加强保护对象本体保护、注重历史风貌系统保护、统筹协调区域整体保护。此外,推进保护对象活化利用,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彰显地域风貌特色、改善特定功能区人居环境。

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可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开放

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政策措施,如对于历史城区,要求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完善基本生活功能,形成宜居、宜业、有活力的特色城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历史地段等区域,要求增设“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探索“微管沟”等适合狭窄街巷的市政管线建设方式。

关于活化利用方面则强调了开放思维,要求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更好服务于公众。提升功能的适用性,如提出,在保持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按照最小改动原则,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必要的设施这些方式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求发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塑造乡村文化空间,促进文旅农旅融合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相关新闻
巢湖:“五一”假期 市民登岛有序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