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旅游
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新发现:5000多年前有一处超大型公共建筑
来源: 大皖新闻 2022-12-08 15:21:09 责编: 武静

大皖新闻讯 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日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含山凌家滩遗址公园管理处公布了凌家滩考古的重大发现——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

龙首形玉器(图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墓葬祭祀区范围扩大

因墓葬祭祀区遗址、内壕沟遗址入口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展示工程范围内的墓葬祭祀区西侧休息广场区域进行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个、祭祀坑1个、石头遗迹1处、汉代墓葬5座。

其中,祭祀坑的底部是一个红烧土坑,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宽7.5-11米,向北延伸到发掘区外,深95厘米。祭祀坑西侧外围还发现一处石头遗迹,由大小不等的石子铺垫组成,整体呈半环形环绕着祭祀坑,宽约10米,考古人员判断可能是通往墓葬祭祀区的道路。

通过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判断,墓葬祭祀区西侧同时存在着一处重要的祭祀场所,不仅扩大了墓葬祭祀区的范围,且整个岗地中部区域都事先有着统一规划。

祭祀坑全景(图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一批独特玉石器

在此区域发掘中,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祭祀坑,主要是石器、玉器和少量陶器。

这其中,石器多残碎,但多数可以拼合,并有少量完整器,器形以钺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另有少量锛。这些石器大多被烧,器表灰白相间颜色斑驳,器体多已白化,有的石钺也被烧变形。其中一件长38.3厘米,上宽24.3、下宽28.5厘米,为凌家滩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石钺。

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且多已白化。器形以玦占绝对多数,另有少量钺、管、珠、璜、镯、配饰等。并有少量新器形,如齿轮形器、椭圆形牌饰、梳形器等。

其中一件宽体玉璜,外径23.6厘米,为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玉璜。还有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一端阴刻成猪龙首形,略上翘,另一端为尖锥形,为中国史前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

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玉璜(图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红烧土区发现大型建筑台基

这两年,考古队员还重点对凌家滩遗址的红烧土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2022年,考古队员对该遗迹的北部西侧区域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了解到西侧同样存在一处大型台基,与红烧土遗迹共同组成一处超大型的公共建筑。

通过考古发现,红烧土西界外侧区域土质土色异常杂乱,为人工堆筑而成,多呈大块的青灰土和黄土铺垫而成,宽23米,局部残存少量红烧土基槽、柱洞、红烧土坑等遗迹。其顶部最高处高于东侧红烧土顶面1.6米。推测应为平行分布于红烧土西侧的大型建筑台基,其与红烧土遗迹共同组成一处超大型的公共建筑基址,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

考古队员表示,可以初步认定该大型红烧土遗迹距今5500-5350年,是凌家滩文化最繁盛的时期。

多家科研单位合作考古

含山凌家滩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于1985年发现,先后于1987、1998、2000、2007年进行5次发掘;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并于2013-2017年进行5次发掘。

2019年,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

此次凌家滩祭祀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的认识;出土的器物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是凌家滩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记者了解到,此次凌家滩考古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环境考古、植物考古、红烧土科技研究、玉石器科技研究等工作,目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