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被称为手机通讯消费“忽悠之王”的“不限量套餐”终于从市场消失,令人称快。据媒体报道,在被工商部门认定为虚假广告,遭到消费者协会质疑,工信部勒令整改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纠正了“不限量套餐”说法,转而推出“畅享套餐”等产品。
所谓“不限量套餐”,本质上就是一个吸费套餐,不仅限量、限速,而且还要多花钱。“套餐”里面暗藏“套路”,“馅饼”之中密布陷阱,运营商心里的“小九九”真不少。种种压力之下,“不限量套餐”下架,这是对消费者正当权益的有力维护,是电信行业提速降费的具体体现。但是,此次整改实际效果如何,新推出的产品是否名副其实等,有待进一步观察,最终应由消费者的切身体验说话。除此之外,相关行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做法为何会频频出现,各种消费“套路”背后的症结究竟何在,也是不容易回避的问题。换言之,取消“不限量套餐”只是第一步,对各种消费“套路”不能止于叫停。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任何忽悠欺骗行为都会遭到消费者用脚投票,任何违背契约精神做法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人将之比喻为用锯子锯自己正坐在上面的树枝,生动且形象。运营商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理应明白这一点,将之烙在心灵上,落实到行动中。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五花八门消费“套路”、陷阱及所谓的“霸王条款”,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市场上运营商几家独大,彼此间存有某种程度的默契,消费者对其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并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运营商不当行为往往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严厉惩治,以至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比如,“不限量套餐”尽管遭到各种质疑,却能够在市场上“顽强”生存一年多,受到的惩罚主要是批评整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事实一再表明,运营商诚信守法经营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要靠市场竞争的激励与鞭策,靠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管。竞争充分了,生存压力大了,运营商才会增强服务质量意识,主动更新经营理念,多在研发新产品、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上下功夫、做文章,而不是依赖自身强势地位“店大欺客”,或在玩“套路”、设陷阱上耍小聪明。同样,“防火墙”砌严实了,监督抓到位了,惩罚击中痛处了,运营商才会树立底线思维,增强规则意识,打消侥幸心理。否则,机制有漏洞,监管僵化被动,再加上惩处“罚酒三杯”,不可避免地助长企业剑走偏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些,损害的不仅是公共利益、企业公信,还有行业的未来发展。(张永生)
安徽日报《思想周刊》10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