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安徽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5-14 09:00:52 责编: 武静

汪时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高级化的新趋势。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单纯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背后的精神享受、文化品位和观念价值,市场竞争也将很大程度上从产品竞争转向文化竞争。安徽作为文化大省,如何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产品和产业竞争力,迫切需要积极探索与实践。

安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从地域上看,有皖北的淮河文化、皖中的皖江文化和皖南的徽州文化;按内容分,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等;在表现形式上,有戏剧、曲艺、文学、书画、工艺、建筑、民俗等。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把安徽独特的地域文化渗透到产品与服务中,大力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安徽历史文化实现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亲和力;产业在融合安徽历史文化中实现转型升级,打造独特竞争力,提升社会形象;安徽历史文化通过产品、产业载体在实现经济价值中得到传承创新,真正实现一举多得,从而把安徽悠久的文明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赢得竞争优势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安徽作为科技大省,当然要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安徽正在建设文化强省,我们也应当抢占文化制高点,注重将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种文化元素注入到实体产品或服务产品中,切实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但一些地方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往往只注重科技创新,而忽视了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忽视了安徽文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安徽的产品、产业就会插上科技和文化两个翅膀,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和文化强省等建设中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

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持久力,与产业融合的链条比较长。大力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是提高认识能力,实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重驱动。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出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产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文化元素注入产品、产业所产生的改良性创新可以带来产业升级新途径的战略思维还没完全形成,运用文化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视角、新思路、新路径还没有完全打开。实施科技、文化创新的双重驱动,促进文化元素与产品、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改变我省相关产业的价值链分工现状,可以催生出更多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我省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要开展安徽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相关产业有效融合的一般机理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明晰安徽地方文化元素与相关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方略,探索安徽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最容易实施“文化化”的路径,筛选具有安徽地方特色优势的能够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的适宜产业,深入发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省有关产业的契合点,提出两者耦合的载体、平台、机制及路径,为提升我省产业的文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三是加强扶持引导,促进产业与文化有效融合。政府要大力推进产业“文化化”工程的实施,在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财政要设立产业“文化化”发展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形式,扶持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产业大力研发出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更要能满足消费者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注入文化内涵的创新产品,使安徽的区域文化和产业文化协同发展,并通过产品推广传播,使安徽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在文化自信中推动产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增强文化支撑,为新徽商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较好地实现产品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我省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紧紧抓住机遇,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能满足消费者精神愉悦、个性实现和情感需要的产品,形成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文化竞争力,并把这种文化竞争力伴随企业产品植入公众的脑海,使公众对该产品独特的文化气质产生好感,达到促进消费者需求、增效增值、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企业还要善于用文化为其战略发展提供价值观支持和凝聚力支撑,用文化转变思想观念,用文化改变行为习惯,用文化提升管理水平,让新徽商在文化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和提升,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中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基地)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