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中国智慧助力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来源: 光明网 2019-05-27 09:40:44 责编: 武静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辉

  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文明的进步有赖于开放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包容开放也正是不同国家间和谐和平共处的必由之路。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亚洲文化交互融合的进程,提出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四点重要原则,为亚洲文明的共同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亚洲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遭受重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层出不穷,逆全球化潮流此起彼伏。亚洲文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不同国家在各自的文化发展中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创造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亚洲文明的开放和包容将有助于遏制逆全球化潮流的兴盛,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领域最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联合国数据,自1971到2017年,亚洲经济的年均增速达4.6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1.54个百分点,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的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名义GDP总量来看,1971年亚洲经济GDP还只占世界比重的15%,但是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2008年亚洲经济总量超过北美,2010年超过欧洲,截止2017年其GDP全球占比已经超过36.6%,位居世界各大洲第一位。

  同时,从亚洲经济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来看,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增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截止2016年,亚洲区域内贸易份额从2010至2015年的55.9%(平均值)增长至57.3%,再创新高,而亚洲经济区域内贸易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的份额也均超过55%,亚洲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投资和消费市场。

  中国智慧助力亚洲经济共建“命运共同体”

  当然,同时需要看到的是,目前亚洲经济体内部的发展状况依然差异较大。亚洲各国和地区不仅在经济体量上,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1991-2017年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亚洲的经济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展速度最快,平均增速超过了5%;东亚次之,年均增速超过4.1%;而中亚增速稍逊,为3.27%。显然,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程度不一。同时,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亚洲各地区所处进程也各不相同。就2017年的数据来看,东亚名义人均GDP最高,为11913美元,已基本处于中上等收入发展水平,而南亚最低,为1993美元,还处于相对贫困的阶段。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技术和自然禀赋也不尽一致,在发展模式和需求上也各有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难度。

  中国为破解这一难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中国智慧为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2013年,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力图通过构建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打破各国在经济阶段、发展基础上的隔阂。其中,基础设施的先行先建和区域内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为亚洲各国和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创造了必要前提。例如中欧班列仅2017 年就开行3271 列,极大地帮助了沿线国家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此外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和东盟贸易额达5148.2亿美元,是2003年的6.6倍,2017年中国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下,亚洲区域内的经贸合作联系正在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区域内经济合作机制的多元化,例如2018 年启动的中柬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已成为亚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新亮点,等等。这都为加快亚洲整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供了新动力,在中国智慧的推动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正日益成为现实。

  展望未来,中国结构的转型将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正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国发展模式的转换,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将当之无愧的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对未来亚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支撑。

  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帮助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亚洲国家建立符合自身优势的产业体系,尽快完成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广大的市场也为亚洲内部发达经济体(如日韩)提供了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帮助区域内发达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亚洲各国经济联系、人文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宽,亚洲各国有望依据自身的禀赋优势,形成联动一体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打造分工有序、运转有效的合作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亚洲经济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一个繁荣共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命运共同体。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丨高质量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