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 | 徽州生态文化的借鉴价值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7-02 08:45:02 责编: 武静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文明,乡村才会全面振兴。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的生存方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生态文化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涵盖人工物和人文自然等;精神层面指的是思维方式与文化样式;制度层面则指通过理性提升形成的规定契约等。在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蕴含丰富的生态情怀,为生态文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徽州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儒家和谐文化曾兴盛于此,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一脉相承,并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地域生态文化。徽州生态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智慧,可以为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发展、乡村规划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发扬理水文化,做好水利文章。水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落生机之所在。徽州人十分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并形成了特有的理水文化,其表征既包括水口、坝渠、塘堰、桥涵、水圳等物质现象,又包含其独特的理水技艺、文化特质等精神成果。徽州人首先惜水,注重水源保护。徽州地区“井前坦上无许倒垃圾”,严禁以任何方式污染水源。各地每年设有特定的日子为“清洗河道日”。徽州人善用水,注重营造一个理想的人居环境,对水系的改造利用无不体现生态平衡的理念。徽州村落通过精心构筑的水口将诸多空间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可以自我更新的水生态系统。流动在村落全境的潺潺溪水,形成一道道隽永俊秀、亲切可触的江南水景,在居民生产、生活、排水、美化居室等方面产生作用,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徽州人善节水,徽州人居家生活擅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净化过的水体排入农田,也可在自然过滤后入溪,实现水循环利用。这对于现代乡村聚落水利生态营建意义重大。

“守候”“照料”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徽州山多地少,且土地贫瘠,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面对自然环境不利农耕的现实,徽州人并未对山林滥开乱垦,而是世代与自然山川相依为命。在农耕生产中,遵循“守候与照料”的生态原则,践行“免耕浅锄”和点播的耕作模式,对土地适度开垦,注重有机肥利用,主张种养结合、轮作复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畜力与自然力的利用,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形成了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农林生态文化。徽州人历来珍惜、守护土地,建村一般都依山傍水,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村落建筑物密集,街巷狭长紧凑,充分地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尊重。山林是徽州地区材用所给之源,同时对维护村落居宅景观和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徽州先民通过乡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所有山场“只准鸟雀飞过,不准刀斧入山”,山林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融于日常。因此,徽州地区植被面积和用材林面积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挖掘传承徽州农林生态文化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深耕聚落生态,提升乡村规划。徽州聚落园林化的布局及景观设计、独特的建筑类型等,积淀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内涵,给现代乡村规划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徽州聚落规划核心思想在于将生存理想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通过增加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并由此形成独特的乡土环境。其“地尽其利、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规划原则及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首先,现代乡村规划选址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要珍惜土地资源,要便于居民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生态资源,既方便生产生活,又节省造价成本。其次,受徽州村落马头墙和人工水系消防功能启示,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安全设计还须挖掘村民在突发事件中互帮互助的潜能。比邻而居的布局则为上策,它会促进邻里守望,为村民互救互助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增强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再次,乡村建设中材料的遴选可以借鉴徽州地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的理念,以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节材为宗旨,为居民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空间,营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居所。

注重审美浸润,实现诗意栖居。徽州乡村生活的意境是自然平和、美好诗意的,这一切源自对乡村情怀的强化,审美愉悦的激活和诗意栖居的向往。徽州社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生成了极富生态意蕴的审美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即自然素朴、宁静雅致、悠然自得、诗意栖居。这种审美志趣和生存理念在徽州大地又勾勒出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图景,蕴含特色鲜明的乡村地域情怀。在现代乡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徽州人物化审美、心灵生态以及诗意愿景中得到启示,将情感关怀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在尊重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村落营建的情感因素,将生态环境与乡村居民心理诉求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运用生态美学智慧打造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创造出恬淡舒适的生态审美意境,让人们在乡村生活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实现诗意栖居。(王玉明 冯晓英)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 |『不忘初心』 要求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