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8-12 10:02:16 责编: 武静

贺泽群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视察安徽时强调“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我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守“两个底线”。一是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始终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硬约束,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今年1月至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4%,降幅居全国第3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3.9%,较去年同期提高1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5位。二是坚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底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持续开展“清废行动”“绿盾行动”等专项治理,2018年以来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依法办理“1·26”“10·12”跨省污染长江环境等重大案件。上半年,运用《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查处案件400多件,排查整改1600多个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对触碰法律底线的绝不手软。

处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发挥环境保护倒逼作用、绿色发展引导作用,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019年,全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10.5%、17.7%、18.1%,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以海尔、铜冠铜箔、界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区等为代表的绿色工厂、绿色制造、绿色园区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也愈加明显,皖南、皖西山区不少地方和一些城镇生态公园犹如“山水画廊”,带动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蓬勃发展。二是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与服务企业发展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坚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合理做好“加减”法。“加”法是指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服务指导,如马鞍山创新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园区“环保管家”试点,帮助企业“体检”,及时排解环境隐患。“减”法是指推进环保领域监管减审批、减环节、减频次,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建立环评豁免、环境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约85%的建设项目环评仅需登记表备案管理,对防疫物资和民生保障类企业不实行现场执法检查,获企业好评。

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交账”之年。我省坚持对标对表,制定了16个市生态环境部门“10+2”重点任务,逐类建立“任务、标准、时限、责任”四个清单,积极推进落实,确保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去年以来,我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映的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为带动,举一反三大排查,形成“23+80+N”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单,建立省市县“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网,严格验收销号,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现场会在马鞍山市成功召开。为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制定生态环境领域“黑天鹅”“灰犀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持续排查整治“N”类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理。三是坚持结果导向。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实施一大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芜湖市推行水环境治理“三峡模式”,实施“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呈现“十里江湾如诗如画”美景。安庆实施长江水域江豚栖息地修复方案,长江安庆段江豚增至180头至200头,“豚跃水面”频频出现。

突出“三个治污”。一是突出精准治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深入分析全省PM2.5和优良天数比例与目标差距,将目标分解至控制单元,分别实施“一季一策”“一企一策”“一区一策”“一城一策”。紧盯重点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变化,对少数不达标断面成因逐个分析,根据改善难易,合理制定达标期限,确保全省水环境质量稳定趋好。通过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清单等,推进土壤环境“由点到面”管控;强化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尾矿库治理,实施“一废”“一品”“一库”环境监管。二是突出科学治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化。着眼“十四五”规划目标,合理设定约束性指标和对应措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积极推进“数字江淮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全省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化和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平台;加强大气重污染天气、巢湖综合治理等领域科技攻关,推动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研究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性研究,探索应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为科学施策提供支撑。三是突出依法治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推动出台《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启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修订;出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推深做实河(湖)长、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谋划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实施全省地表水断面、滁河、沱湖流域及湿地、林地等领域生态补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究”,强化审计、督察、考核问责和司法监督,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保障江淮大地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