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1-19 15:18:24 责编: 武静

林 斐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的要义,明确了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建议》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双循环的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安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提出安徽要增强创新内生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进入创新型省份前列目标。《建议》将创新作为发展新动能,具体体现为:一是依托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改革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卡脖子”短板,加大攻坚力度,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着力打造在基础创新与原始创新的自主创新高地;二是突出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上取得突破,形成更多成果转化的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强调人才与科技体制的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是加强产业链分工促进内循环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降低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依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高产业抗冲击的韧性。安徽要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机,立足完善产业本底,找准定位与方向。《建议》提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两手抓”。一手抓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十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链,规划全省各地新兴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布局未来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另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夯实产业基础现代化,开展农业“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建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发展,助力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物流、出口、智能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协同发展提升内循环效率。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内循环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多要素流动高效配置,打通“堵点”。《建议》从多个层面突出安徽如何在创新与产业协同中实现主动作为,勇当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支持科技创新高地与产业研发高地建设,协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扩链行动,共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安徽要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以多样化的方式构建长三角城市开放的城市合作“朋友圈”。《建议》提出要推进“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以多种合作方式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双循环互动。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通过高水平的开放助推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建议》提出“十四五”安徽推进双向开放向纵深推进,打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链接,突出安徽发挥内外循环链接作用。一是要高质量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提升开放平台功能,推进贸易便利化、金融和服务领域持续对外扩大开放;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提升重大交通设施改善的优势,强化开放的枢纽功能。三是接轨长三角,对标市场化国际营商环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瓶颈制约,降低交易成本,畅通市场循环。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在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中做好“示范生”,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担当与作为。

五是扩大内需内循环的战略基点。《建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人的城镇化”的内需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建议》围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要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与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的投资;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与消费需求;以新型消费、健康消费、品牌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实现全民共享发展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相关新闻
陶明伦:学好用好光辉著作 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