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2-15 10:20:42 责编: 武静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擦亮体育的育人价值,可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之基。安徽要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助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积极推进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筑牢学校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校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使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指导学校不断丰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教学内容,制定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

丰富学校体育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系列政策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为学生课后参与体育等素质教育类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大力实施德智体美劳培养五大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为满足学生发展体育兴趣特长的需要,教育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教育、体育部门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并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完善体育评价制度,逐步推进中高考改革

各相关部门应按照要求、加强协作,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路径。一方面,继续推进中高考体育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进一步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立体评价体系。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评价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平时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表现,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工作。

规范校外体育培训,促进校内外体育互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各地应建立相对稳定的研学实践、体育训练、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发挥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的作用,促进校内外教育相互补充;重点引导、扶持依托社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举办民办非营利性面向青少年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对体育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行严格审批、加强监管,明确培训宗旨、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收费管理、科学设置课程等规范培训行为,保障校外体育培训业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校内外体育相互补充。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比过去有了扩展,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安徽应加快完善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供给充足且多样化的校外体育服务,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学校、家庭应当加强合作,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等应当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积极落实新一轮《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汪 辉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该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9D067]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