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7-26 08:56:45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心态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坚守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加以确立,结合时代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等内容更多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以丰硕的创新成果展现文化自信,激发社会发展活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中华文明在推动民族复兴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发挥好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历史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让中华文明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播、转化和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加快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用于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与传承,推动历史文化认同。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把传承中华文明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持续丰富和拓展青少年传承中华文明的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新时代面对新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艰巨历史任务,面临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与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人更加需要守“根”铸“魂”,增强对中华文明的深度认同。要有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特别是要有对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历史作用、重大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意义的深刻认识。要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讲清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周邵年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
科学回答“四个之问”的光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