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大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02 08:30:41 责编: 武静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近年来,安徽全面启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政策制定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普查和申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要着力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和利用,大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科学整体谋划,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安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丰富。自2012年中国开启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工作以来,安徽省列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进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8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加快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相继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但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度与农业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要求不相匹配,同时散布在全省境内的农具类、灌溉工程类、物种类、农业民俗等各类文化遗产亟需挖掘、保护和传承。各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一是各级政府对照乡村振兴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统筹各类遗产保护资源,做好遗产保护顶层设计工作;二是各级政府参照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定标准,推动区域内各类遗产认定标准体系建设,做好遗产保护考核工作;三是各级政府扎实有效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库,推动遗产项目宣传推广,提升安徽省农业文化遗产知名度。

回归生活场景,重构农业文化遗产记忆范式。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历史记忆载体,其穿越时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遗产地居民生产生计、饮食习惯、风俗伦理等,勾勒遗产地居民生活场景。一是回归文化遗产地居民生活化叙述。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原本源于乡村的生活场景经过包装转换成文本、视频、图片,这种模式化的记忆让文化遗产“失味”“失趣”。回归遗产地居民生活化叙述才能实现情感共鸣。二是回归文化遗产地秩序性认同。农业文化遗产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体现的是“人—自然—社会”闭环生态系统,凝结着居民改造自然和型塑社会秩序的宝贵经验。在现代经济理性话语体系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出现“遗产工业化”现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回归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秩序认同。三是回归文化遗产地多样性唤醒。现实操作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往往呈现“模式化”现象,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遗产原本的规律性、表达性、多样性被工具性、仪式性、同一性所取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回归遗产地居民的主体性、遗产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居民与遗产共同在场。

创建农遗品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挖掘遗产地内生动力因素,创建农遗品牌,融合产业发展,发挥农遗功能,夯实遗产地居民物质基础,实现遗产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同向同行。一是盘活农遗资源,推动农业产品品牌建设。要利用现有农遗资源发挥农遗资源品牌效应,拉动农产品生产消费,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二是借助农遗品牌,推动农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功能,利用农遗“活态性”传承要求,充分发挥农遗资源的生态价值和文旅价值。依托聚落类、遗址类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农业技术类、工具类资源发展乡村体验旅游;依托农业景观类、民俗习俗类资源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推动乡村服务业发展,为农村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打造“农遗+”产业链,推动农遗文创产业发展。安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繁多、种类齐全,我们要尽可能延长安徽农遗资源产业链,推动农遗项目文旅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提升农遗资源附加值,赋能农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优化培育机制,破解农业文化遗产人才难题。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知识、生产习俗等逐渐被遗忘,农业文化遗产功能被消解。我们要优化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机制,打破农业文化遗产失传的人才困局。一是挖掘培育本土传承能人。传承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各级政府加大对传承人挖掘力度,将现有“土专家”“田秀才”收编,对濒临失传的传承人培育给予政策照顾,因地制宜开展传承人业务培训,扩充传承人存量。二是积极实施传承人培养工程。遗产地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培训机构,专门从事新时代农遗传承人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各类遗产项目传承人职业培训,提升传承人业务水平,扩大新时代传承人队伍,彰显农业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三是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既需要大量专业的传承人才,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各级政府搭建平台,广泛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积极参与,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推进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人力资源建设。

朱玉利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20D95]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