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09 14:48:48 责编: 武静

在省际毗邻地区,两省群众比邻而居、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相通、人缘相亲的友好“近邻”。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过去的“近邻”已成为互通互融、协同发展的亲密“队友”——省级毗邻地区的新型功能区。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省级毗邻地区的新型功能区,能够打破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壁垒,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安徽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市场主导力不足、产城融合度不高、产业链衔接不紧、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用,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顺应统一大市场新发展趋势。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市场化运行能力。面对国内国际大市场,简单依靠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难以支撑新型功能区的深入发展,仍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加强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实现毗邻地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的同频共振,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条件。要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意识,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夯实创新创业的制度基础,促进要素资源有效集聚,培育提升新型功能区的竞争新优势。要加快公平公正的法制建设,提高司法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促进新型功能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此外,新型功能区应加快招商引资模式升级,避免政策同质化带来的无序竞争问题。

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进入后工业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人跟着产业走”的规律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跟着人走”已成为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逻辑。以往功能区建设过于重视产业发展,忽略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技术人才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型功能区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解决产城分离问题,打造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先行区。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深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场景应用,发挥数字经济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益民服务,营造便捷的宜居环境。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高级管家”服务机制,协调满足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在落户、安居、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需求,营造优质的宜业环境。

深度嵌入产业链,推动企业做精做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消除市场分割、区域垄断和地方保护,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同台竞技。以往功能区建设注重企业入驻率,短期内以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同类企业,加剧了地方同质化竞争,并导致后期规划用地紧缺。因此,管理部门应该有意识地转变现有产业政策,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统筹做好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强化产业链招商、靶向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增强产业的集群效应。支持新型功能区聚焦主导产业,打造特色服务,营造产业小生态,提供资源对接平台,协助企业建立“朋友圈”。鼓励大企业发起建立产业链企业联盟,支持大中小企业搭建产业链联系,促进供需清单与共性技术对接。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要素资源市场一体化。当前,毗邻地区在人事、社保、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制度性藩篱,缺乏统一的人才质量认证和职称评价标准,阻碍了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新型功能区亟待建立健全市场一体化机制,促进毗邻地区要素资源优势互补,培育市场一体化竞争新优势。例如,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一或减少各级各类“人才帽子”项目,建立人才引进共同基金,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区域流动。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鼓励毗邻地区科技信息交流互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科技领域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制定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办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推广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高端人才引进落户、资金补贴、创业支持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确保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王先柱 武优勐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研究基地。本文为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ZD2020D03]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