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促进我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0-11 08:42:59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省出生人口连续四年递减,人口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省出生人口逐年递减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长期严格的计划生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人口外出流动导致常住育龄妇女大幅减少,生育、养育、教育等成本提升增加了生养孩子的负担,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婚育率的下降。此外,某些地方的彩礼习俗和日益攀升的结婚成本也不同程度抑制和推迟了适龄青年的婚嫁与生育。出生人口减少将导致“少子老龄化”加速、养老人力资源短缺,进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缺少应有的活力和后劲。家庭“少子化”也不利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为有效化解制约我省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消极后果,全省上下必须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提升适度生育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持。

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人们的婚育观念需要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群团组织力量,加大人口省情、市情、县情的宣传教育,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尊重生育、敬老爱幼、家庭和睦、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社会价值,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生育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适龄青年的婚育意愿。其次,不断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俗,倡导文明婚育观念。再次,各地筛选出一批先进家庭和先进个人,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和谐家庭、幸福生活的安徽故事。评选出一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鼓励和带动基层积极创新,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统筹规划和各方协调,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生育并非育龄妇女的个人问题,它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和多种利益关系,需要统筹协调,才能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首先,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结合实际及时完善具体政策措施。在坚持政府主导生育支持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充分动员整合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生育、养育、教育资源,以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其次,积极推进落实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引导和激励生育的政策合力,用政策红利打消育龄妇女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生、愿生、能生。通过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婴幼儿托育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生育支持力度,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再次,建立生育成本分担机制,科学测算生育成本,合理划分政府、社会、家庭的成本分担比例。在托育托幼服务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增加不同等级的婴幼儿托育机构,以满足不同家庭所需,减轻女性劳动力的养育压力,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有效保证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

进行分类管理和精准施策,切实提高生育支持的效力。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和提高生育支持效力,既要保证政策的全覆盖,又要重视分类管理和精准施策。首先,针对生育意愿较高的育龄妇女,应尽快摸底建档,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鼓励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生育二孩、三孩。加大高龄妇女的孕、产前检查和保健工作,降低分娩风险,减少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其次,在幼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向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倾斜。各级政府应在上述方面给予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有力的资助支持,让他们生得起、养得好。再次,平衡好育龄妇女家庭和工作关系,协调家庭成员有效分工照顾孩子。配偶应积极分担育儿职责,共同养育下一代。鼓励用人单位为生育二孩、三孩的父母提供弹性工作制,企业提供婚产假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减免税收进行抵偿。

做好服务与管理工作,推动生育支持措施落地生效。政府在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中始终担负着主导和主体责任,应做好相关服务和管理工作,切实推动各项生育支持措施落地生效。首先,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树立现代“大人口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协调治理,强化街镇、村社等基层人口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其次,完善生育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全面落实强化基层人口信息管理职责,促进入户、入学、婚姻登记、卫生健康等基础信息融合共享,科学研判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及时动态调整生育支持政策和措施。再次,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动员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深入开展“暖心行动”,实现政策的连续性。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提升适度生育水平,促进我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徐  俊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8YJAZH107]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同心砥砺奋进新征程